第4章(2 / 2)
常有怔怔点头,“我是他儿子。您是……”
老头脸上露出一种见到故人的笑容,有些难为情地介绍:“我是当年水泥厂的保卫科主任,我叫李连海。那时的情况我知道一点,不知道能不能帮你啥忙。”
常有意外又惊喜。他知道,在那个时代,一个厂子的保卫科兼有部分派出所的职能,甚至一些大厂子里保卫科主任都能配手枪,碰着这种大事件肯定有参与,即便没参与,主动等他跟他打招呼,一定也跟父亲关系不错,说不定知道什么内情。
他想了想,对老头说:“李大爷,我叫常有,您要是不忙咱俩就找个地方坐坐?”
老头把常有带到派出所附近的一个公园,晨练的老年人刚刚散场,比较冷清。俩人把车停好,在一棵大柳树下的长椅上坐下。常有问道:“大爷,我爸出事那天早晨您看着他了吗?”
“看着了,你爸那天来得晚,正赶上我在大门口截住两个用饭盒偷水泥的工人,你爸过来给他们求情。我放走那两个人,问你爸咋来晚了。你爸说昨晚喝酒喝得太晚,早晨没起来。就这么个照面就过去了,等我再看着他前儿就是抬他上救护车了。”
常有点点头,感觉有什么地方奇怪,细想又想不起来。他正思考着如何隐晦地问些更核心的东西,忽见老人投来精明的目光。“你这么早跑来派出所打听事儿八成是想知道当年的警察是怎么调查的吧?没事,别把我当外人,想知道啥你就直接问。”
常有再次点头,“是。昨天我跟吴大叔看照片说起这个事儿,我第一次听说我爸临死之前说了那句话,所以特别好奇。呃……那句话您应该也知道吧?”
老头略带骄傲地抿起嘴,好像刚刚破了一场大案。“那你问我就问对人了,我当年一直在协助警察调查,过程一清二楚。而且当年我跟你一样,一听到你爸那句话就想肯定是有人害他。可惜呀……到现在为止,他临终那句话仍然是个迷。”
常有注意到老头带着怀疑的语气,向前凑了凑,耐心听。老头用那种八十年代港警片里警察的语气继续说:“正常来说,一个人临死之前的话如果没有明确指向,警察不会转为刑事案件侦查,但你爸名号太响,加上我不依不饶地坚持说有问题,警察这才立案。可是很明显,事发时是你爸自己下的碎料坑,坑里也没有其它人,所以不可能是直接侵害,俺们只能从遗言本身下手。先是尸检,排除有人在‘菜’里下毒的可能,然后又把那个‘蔡’作为嫌疑人的姓氏开始调查,希望从嫌疑人嘴里找出新的侦破方向。厂子历史上有三个姓蔡的,其中两个早就退休了,都不在这生活,只有一个是同一时期的职工,叫蔡文友,在烧窑组。然后另一个姓蔡的关系人就是你母亲。”
说到这,老头故意停顿一下,更加仔细地组织语言。“调查就围绕着他们两个展开。首先是蔡文友,我刚才不是说你爸出事那天早晨喝酒了嘛,这酒就是跟蔡文友喝的,而且喝到很晚,你爸第二天早晨还处于饮酒过量的状态。当时我怀疑是他故意让你爸喝多,降低你爸应的反应能力,从而导致事故发生。恰恰那天也是蔡文友主动找你爸喝的酒。我们展开调查,但后来饭店老板证实,那天是你爸心情不好,在不停地喝酒,反倒是蔡文友在劝阻你爸不要喝多了影响第二天工作。最终他们离开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饭店老板亲眼看着蔡文友送你爸回的家。”
常有意识到自己刚才感觉奇怪的地方就是饮酒,他不知道父亲是不是经常喝多,但就一个劳动模范的角度来讲,应该不会出现醉酒上岗的行为吧?他问:“我爸经常喝酒喝多吗?”
“俺们那前儿不像现在的你们有的是娱乐活动,俺们那时候唯一的爱好就是喝酒打牌,你爸喜欢喝酒,我也经常跟他们一起喝。但你爸酒量好,很少喝多,通常情况下都是他送我们回家。”
“那为啥他跟蔡文友喝多了?”
“这是最大的疑点。后来据蔡文友讲述和饭店老板证实,这个疑点也解决了。他们俩因为跟饭店老板相识,所以喝酒过程老板几乎一直在参与,他记得他们的话题始终围绕着企业改制和工人下岗,你爸想挽救厂子,但纵使他个人能力再大,也对抗不了时代趋势。考虑到你爸仗义的性格,因为这种事饮酒过量,很有可能。然后再考虑你爸跟蔡文友属于铁哥们儿,你们两家处得非常和谐,日常没有任何矛盾纠纷,加上事发时他正在烧窑组正常工作,没有靠近碎料坑,所以最终排除了他的作案动机。”
“那……我妈呢?”常有小心地问。
“起初你母亲也很有嫌疑。因为据邻居反应,事发那天晚上你爸回到家后他们两口子发生了很激烈的争吵——”
“吵架?”常有震惊地打断老人。因为他无数次听人说过,年轻时候的父母恩爱有加,从来没红过脸。
“对。而且不光是吵架,从你母亲脸上的伤来看,你爸还动手打了她。这一点你母亲也承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