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2 / 2)

“对,日记。俺们那前儿有一阵特别兴这个,很多人都记,就是记着记着就懒了,把日记本撇了。你妈倒是一直在写。”

常有不记得家里有日记本之类的东西,但那个年代的人记日记倒是普遍的事儿,如果真的能看到日记,那上面完全就是没受时间影响的事实,或许可以给所有的事情另外一个解释!

他几乎立刻就要走,转念又觉得就这么走了一定会让于阿姨惦记这事,便心不在焉地说道:都那么久远了,估计够呛能留着了。”而后他随便找了个东西结束这个话题,“阿姨您和我蔡叔年轻时候也挺时髦的呀,这还有台录音机,还有流行歌曲。这东西搁到现在都算得上古董了。”

阿姨的脸上掠过一丝紧张,但这紧张转瞬即逝。她腼腆地笑了笑说:“我哪有你妈那新潮的劲儿,录音机是你蔡叔离厂的时候从厂子拿回来的。没人要了,他一辈子啥也没见过,当宝儿似的拿回来,听得劲劲儿的。他死了以后就没人听了,不知道还好使不好使。你……是想要吗?”

常有笑了笑,“我要它干啥,这是你们老两口子的回忆。那个……阿姨,我到时间去接孩子放学了。这就走了,您好好照顾自个儿,过阵子我再来看您。”

第05章 水泥厂宿舍楼

于阿姨披上外套一直把常有送到电动车前看着他骑出院子才往回走,风吹得她眼角通红,为那恋恋不舍的目光增添了些许凄凉。

常有忽然间明白当年那么优秀的母亲为何会跟模样能力都不出众的于阿姨成为最好的朋友了。她是个难能可贵的单纯善良的人,心底里不存在任何攀比、嫉妒,也没有对困难生活的抱怨,更不会花心思关注生活中的琐事,她简单地生活着,默默善待着身边的人。

下午三点半,北方的深秋季节天色已开始暗淡。常有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道路上,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就是儿子的学校,于是转个弯朝那边骑去,停在距离校门不是太远但足够隐蔽的一棵杨树旁。

此时距离放学还有二十分钟,城堡形状的气派大门前横七竖八地停满了接孩子放学的车辆,其中很多是价值不菲的豪车,就停在黄色的网格状禁停线上,司机大都开着车窗,男的或是把脚架在窗户上躺着养神或是吸着烟,女的一般是对着化妆镜补妆或者隔着窗户跟相识的家长聊天。来往车辆暴躁地鸣笛,行人也大都带着怨气喊叫,卖玩具和糖葫芦的小商贩在没被禁止摆摊的地方撑起摊子大声吆喝,十分吵杂。

其实最初选择把孩子送进这所全市最好的学校时常有跟田慧持有不同的意见。

田慧觉得她和常有之所以这么没出息就是因为上学时都没好好学习没考上大学,所以她不惜节省一切开支,付出高昂的学费把常久送进这家幼儿园,这样可以让常久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进而考上重点大学。在她眼里拿到重点大学文凭就是成功。

常有则觉得时代已经变了,再也不是他们父母那一代人拿着文凭分配到岗位然后成为佼佼者的时候了,这个时代有无限的可能,最成功的教育是让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在面对人生路口时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做不到这样,即便考上重点大学也是一个书呆子,即便有个安稳的工作也不会幸福。

妻子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常有固执地认为,在现今社会里,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也还年轻,应该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躲在“一心为了孩子”的借口中,把未实现的梦想都压在孩子身上。

经过一次激烈争吵,常有最终妥协了,他没有被说服,只是不想让妻子每天都生活在遗憾中。

让常有欣慰的是,常久是个懂事的孩子,安静地上课,安静地参加活动,从不跟同学争抢玩具,这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老师的好感,弥补了逢年过节时他们家送去的寒酸礼物。但反过来,这也让常有赶到心酸,孩子实在太懂事了,懂事到已经失去这个年纪该有的活泼,不要零食,不要吃穿,老师的批评和奚落都藏在心里,从不对他们两口子讲。有一次老师要求孩子跟自己家的车合影,他们俩生怕伤害孩子自尊心,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常久却是笑嘻嘻地跨上他的电动车让他们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