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2 / 2)
常有诚实地摇摇头,“本来已经想通了,可今天上午我又有一个新的发现,证明好像事情不是我愿意相信的那样。”他想起看望工友那天组长对蔡文友那股厌恶的态度,看向别处,“大爷……您好像很讨厌蔡文友啊,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
组长的脸定格,转瞬又融化开来,“那人一根筋儿,当年跟我唱反调唱得最欢,你爸说话都不好使。我倒不是讨厌他,就是这种人能不见就不见的好。我知道他跟你爸好,他媳妇也跟你妈好,你要是觉得咱们不去看望他不对,改天我就准备点儿东西,你给他送过去。”
“他早就死了。”
“死了?”
“对,前些日子我去过于阿姨家,于阿姨说他离厂没几年就死在南方了。”
“唉……善恶到头终有报啊……”组长意味深长地长叹一声,“真可是举头三尺有神灵。”
说话时组长看着常有,那双老练精明的眼睛似乎看穿了他的内心。所以常有明白,这就是组长的回答,虽然他还没有问出想问的问题,但组长猜到了,并且隐晦地给了他答案。
他忽然间不想听组长继续讲下去,因为讲下去事情就会被证实。如果只是一个模糊的真相还好,如果被证实了,他该怎样面对母亲的恩情和父亲的冤屈?
又喝一口酒,组长适时停止,“年轻人要学会心里装事,你能装的事情越多,将来的成就就越大。现在跟我说说你对将来有什么打算吧,看我能不能帮上忙。”
常有也咽下一口酒,有些腼腆地说自己还没有具体打算,现在就是想到外面赚点钱,在满足家庭开支的前提下,尽量攒一部分钱回来开一家便利店。
说到这他就停住了,然后想说些拜托组长帮忙照顾妻子和孩子的话,毕竟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便利店这种东西对于赵学旺这种身份的商人来说实在是不值一提。可他却见赵学旺听得十分认真,目光充满期待,好像在跟另外一个同层次的人规划什么商业蓝图。
他忽有一种被赞同的喜悦感,习惯性地把手插进裤兜里,续上刚才的话题。“其实我没有挣很多钱或者做成大事业的理想抱负,就是想开一家小店,能支撑起家庭,顺便照顾家属房区的这些老人们。可能是我看到我妈把我养大太不容易了,所以能想到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也不太容易。我不想离开这。我看过关于便利店的书也调研过城里的很多便利店,我觉得它们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不管多大都只是在卖货。真正的便利店应该具有一种服务特质,为辐射范围内的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便利。我想这个小店应该像我小时候村子里的大柳树,累了可以坐下歇歇脚,闲了可以过来聊聊天,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反正就是我想把小店开成一个既能买卖东西又能让大家互相熟识的场所,要不然现在的人与人之间太冷漠了,完全看不见您这一辈人年轻时那种融洽的关系。”
“童年。”组长目光炯炯地吐出两个字,“我读过一本书,那上面说一个人对未来的设想大都带有对美好童年的回味。因为童年永远回不去了,所以他们想在未来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
“对!”常有也是眼前一亮,“我一点也不想生活在大城市,就想在这片土地扎根,我做梦都在回忆小时候跟我妈一起到大柳树那玩的情景,一帮一帮的孩子,女人聊天,老人下棋。”
“很不错的点子嘛!”组长若有所思,“跟我开发水泥厂的初衷十分相似,让现代人体会过去的简单质朴的生活。不过……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便利店做得最好的是日本,台湾省也不错,那是因为他们有那种人文氛围,但大陆的社会进程太快,相应的人们生活节奏也快,买完东西还要加班或者回家看孩子呢,好像很少有人能去发挥便利店的便利性。”
“这个我也想过。”常有道,“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构建不同的经营方向。就好比现在,我的小卖店的顾客都是老年人,我进的货物主要是他们需要的。如果开在学校旁边就可以多弄些学生用品,做些在他们消费能力内的餐饮,同时照顾住校生的方便,还可以在购物袋上做些文案什么的,具备一些社会教育的意义。当然,那就是以后的事了,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一家为这些照顾自己比较困难的老人服务的小店。”
“太好了,太好了!”组长大声称赞,“很多年轻人往往需要经过大风大浪才能沉淀下来回归生活的本真,你现在就有这么简单质朴的理想,实在太难得了。说句到家的话,你干这个永远不能像大爷这么有钱,但你一定比我们这些有钱人生活得快乐,也能给自己家人更多陪伴。太好了。这么干吧,明天你就去选地方,多少钱我给你出,要是经营得好,咱完全有实力干一个全国连锁!”
“嗯……”常有知道组长会这么大方,可他在感激之余并没有很高兴。“实话说赵大爷,我不想用您的钱,开一家这样的小店十万块钱怎么也够了,我出去干几年应该能攒够。我今天来只是想求你在我不在的时候帮忙照顾我妻子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照顾一个孩子需要的社会关系太多了,只有您能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