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2 / 2)

里面太黑,伸手不见五指,唯独铁门下挤进来的微弱光线照亮前方一米左右的范围。他看到右手边的一扇小门,隐约想起小时候偷偷进来探险时从那里发现过蜡烛,于是推门走了进去。

小屋里没有窗户,更加黑暗。他点着打火机,发现是一个储藏日常工具的狭小仓库。仓库靠门有一个歪斜的柜子,柜门向外张着,露出一些用过的劳保手套和几支半截蜡烛。小时候来时,手套和蜡烛都是成袋的,现在没了,想必在无人看管的这些年中,有人关顾过这里。

还好给我留了些。他在心里庆幸,先给自己戴上手套,而后点着蜡烛替换打火机。光线终于稳定了一些,他又揣上几根蜡烛备用,准备返回到车间里寻找。

仓库!就在他转身的瞬间,一个念头从心头闪过:这间屋子是用来储存日常工具的仓库!

他转回身,把蜡烛固定在柜子里,又点燃一根新的往里面走。这下他看到仓库里其实大部分区域都用来摆放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了,除了门口这个一米见方的地方,里面根本进不去。一些损毁的修理工具和替换下来的废旧机器零部件随意地放在桌子上下,全都落满厚厚的灰尘。在这陈旧杂乱的场景中,他没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摆放在工具中的一把弯柄手锯。

他走过去,拿起锯子,吹去上面的灰尘,看到锯身已经被厚厚的铁锈侵蚀,裸色的木质手柄却完好如新。在木柄和锯身接触的地方,明显有一块黑色的痕迹。他用麻线手套轻轻蹭了蹭,灰尘被进一步擦除,痕迹和木头纹理更加清晰。

不是表面的污渍,是渗入里面的。肯定就是这把锯子。在最显眼的位置。

他激动得有些颤抖,又开始寻找梯子是不是也在这里。扫视一圈,没有收获,他捡起一个军绿色的旧兜子把锯子放在里面,背着回到外面的车间。

豆大的烛光再次变回沧海一粟,不过依稀可见小半个车间的轮廓。所有的大型设备都被运走了,只留下撑着高大棚顶的柱子以及地面上略微凸出的纸浆池入口,状如荒坟。

一定就在这里,他屏息凝神,一面小心听着动静一面沿墙向车间的一头转移,准备从头找起。

车间长有几十米,因为常年不通风,到处都是发霉的味道。他来到第一个纸浆池旁边,看到入口处的铁栏杆已经歪斜,留下一个只有一身宽的黑洞洞的开口。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开口并不叫入口,而是叫观察口。按照造纸流程,造纸原料会在上一个车间经过蒸煮,分离纤维变成最初的纸浆,然后输入到这里混合酸、碱和漂白剂进行漂白,再送到下一个车间进行洗涤筛选,最后抄片干燥储存备用。这个观察口是用来观察纸浆池内的机器运转情况的,只有发生机械故障或者输入口堵料等问题时才会成为入口。

因为观察口很小,通常情况下纸浆池内会严重缺氧,而且因为纸浆池底部是凹陷的设计,每次使用后大都会残留一层无法完全输出的存浆。存浆不多,也就是几厘米厚,但这不起眼的浆液发酵会产生硫化氢气体。所以没有发酵则以,一发酵就是要人命的东西。

在安全生产不断被重视的今天,很多现代化造纸企业已经用全新技术解决了这个麻烦,一些传统工艺厂子也会在有必要进入纸浆池时给员工穿上防护服、绑上安全绳,并且是在对纸浆池经过散气处理后再下去,以确保万无一失。

但在当年,没人注意安全,所有的事情都只靠着一股建设家乡的激情。纸浆池需要下人了,工长马上就会派人去处理,工人戴上简单的防护措施(基本上是口罩),再把梯子插入纸浆池,工人就踩在梯子中间进行工作,有的时候工人上一秒还在和观察口外的人说话,下一秒就没了动静,等外面的人发现,工人已经中毒跌进池底,这种情况基本救不回来。更有甚者,发现有人跌落,会有另外的人下池进去施救,结果是下去一个死一个。在二十世纪末的时候,每年都会发生很多起纸浆池事故,很多工人为自己的鲁莽和勇敢付出了代价。或许这也是彩云的事故没有被重视的原因。

回到眼下,常有蹲在纸浆池入口处,尽量把蜡烛探进去,想看看里面的情况。可惜纸浆池太深太大,蜡烛只能照到入口附近。他想了想,把绿兜子上的绑带抽出来,系在蜡烛中间,慢慢垂下。

随着光源深入到一半,能够看到这个池子大概有三米深,长宽分别是五米和四米,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通道,还有搅拌用的机器,所有的东西上都挂着一层苍白的干涸纸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