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生活日常 第67节(1 / 2)

二丫张了张嘴,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以前没这么想过这些事,但听如英一说,又好像不是那回事儿了。

这些话在她脑子里转来转去,她脑袋现在乱得很。

她知道干活供兄长读书是应该的,而且也乐意干活,以前不让她做她心里还不好受呢。

可是……妹妹说的话,好像也不无道理。

大哥去读书,妹妹有新衣裳穿,还去了侯府。好像只有她,一直在干活。

就连新衣裳,也是妹妹有两三身之后才有她的。

也高兴,却又没那么高兴。

二丫是女儿家,偶尔也会羡慕妹妹有漂亮的衣裳穿,有好看的首饰戴,也会高兴许娘子给她带回来新衣、妹妹送她绢花。

她也不知兄长去读书了,她就得要别的东西。

但听崔如英这样说,她一时之间都不知说什么了,更不知脑子里该想什么。

这样是对的吗,像是对的,又像错的。

崔大山也愣住了,他心里就没有想过这些事儿。

什么叫把大郎送去读书,二丫该怎么办,什么叫现在就照顾?

在崔大山心里,这都是一家儿女,理应互帮互助。他自认为没过多的偏心哪个,崔大郎是长子,送他去读书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只有男子可以科考,而四郎五郎还小,崔大山的期望只能落在崔大郎的肩膀上,有了钱,送儿子去读书,盼着能改换门楣。

说实在的,崔大山都没想过偏心这事儿,也没想过有啥好吃的,偷偷塞给哪一个,更没想过自己对孩子们公不公平,有没有偏向过哪个。

崔大山觉得家里也没缺了她吃喝呀。

崔大山又看看儿子和女儿们,崔如英穿得最好看,衣裳上有绣花,头上戴着漂亮的绢花,而二丫却没有。崔大郎马上去读书了,可二丫还要在厨房忙活,她比崔大郎还小呢。

想到这儿,再想到崔如英说的话,崔大山脸上有几分热,他嘴笨,不知该怎么回答崔如英这些话。

崔如英也不是乱说的,一家人相处几年,她能摸得清崔大山的性子,老实本分,较为看重儿子。

在这个时代这些算不上什么毛病,而且崔如英也觉得这个时代男子承担得更多,家里就是崔大山崔大郎干活多,什么重活累活都是他们的。就连四郎五郎,虽然年纪还小,可也管着家里的事儿。

崔如英和二丫那么大的时候,是不干活的。

平日做事,她和二丫做的算少的,崔大山和许娘子对几个孩子,也没太过偏心,正因为如此,崔如英才没追求极致的公平。

就比如说给崔大郎交了多少束脩银子,就得给她和二丫花多少,那大可不必。

也没想过有啥东西,自己在侯府得了一份,就全带回去分给兄弟姐妹们。崔如英知道一碗水是端不平的,但是不能倾斜太多,让别人连口水都没得喝。

崔如英拉着崔大山的袖子,“好嘛好嘛,爹你看咱家赚钱了,二姐起早贪黑功不可没,不该给她买点东西攒点嫁妆呀。”

崔大山没法儿拒绝,因为崔如英不是给自己要这些东西。

不过崔如英了解二丫的性子,对她越好,她就对自己越好。崔大山两个女儿呢,肯定也少不了她的。

二丫本想说自己不要,可妹妹为她说话,她再不要,万一真不给了呢。再说了,万一以后妹妹不帮她说话了呢。

所以二丫只抿了抿唇,低着头什么都没说。

崔大郎愣了片刻,见崔大山又是挠头又是抿唇,笑了笑说道:“爹,我觉得如英说得有道理。家里人多,认真做活儿也是为了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可是想想刘婶儿来铺子里每个月全来还有五十文呢,若是生意好了另有嘉奖,这些东西到咱们自家人怎么反而没有了。”

崔大山支支吾吾道:“那不是一家子吗,咋能计较这么多。”

崔大郎摇摇头,“爹,正是因为是一家人,所以更不能亏待了。我觉得如英说得对,我去读书了,让家里供养,还用着家里的钱。不能让在铺子帮忙的,反而啥都没有。”

崔如英心里松了口气,大哥现在长大了,家里的事儿也能说得上话。

她读书时大哥就帮着说话来着,今儿也是。

大哥真好。

不过本来就是这道理,等崔大郎读了书考取功名,且不说能不能考上,就算真能考上,那得等到何年何月去。

那时再照顾,那时二丫都多大了,估计都嫁人了。

吃什么大饼,想给什么直接给,难不成给了二丫和她还能说不要。

崔如英又加了一把猛火,“爹,要是我娘在家的话肯定也愿意。过两年我二姐该议亲了,不能啥嫁妆都没有啊。”

二丫这才抬起头,她脸颊酡红,跺着脚道:“你胡说什么呢!”

崔大山看看女儿,又看看儿子,掌柜的才把上个月的账理出来,上个月十九铺子开业,一个月也就干了十日,几日阴雨生意差些,平日里生意还算红火,赚的钱不少。

利润算着有九两多,给崔大山交了束脩,还剩七两多,本来想攒着,但是孩子们都这么说了,是该给二丫攒攒嫁妆。

十岁的姑娘,十二三就得议亲了,啥都没有传出去也不好听。

崔如英见崔大山还在犹豫,又道:“爹,又不是天天买,这不赶上端午节了嘛。”

崔大山深吸一口气,“那我拿一两银子出来,去首饰铺子看看。六丫还小,倒是不急,如英你……”

崔如英笑着道:“先可着二姐来,我不急的。”

二丫急着说道:“一两银子就够了,我可以跟妹妹一块儿买!”

说完,她对着崔大山道:“爹,你真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