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生活日常 第104节(2 / 2)

生意比昨晚好了些,蛋黄酥卖出去得多了,肉松卷和红豆卷卖得也多,多做的十斤全都卖光。

肉松蛋糕也不少,陆掌柜一日都没在铺子里,出去一日,又谈成了两单生意。

一人定了两样月饼各三十斤,一人各订了五十斤,毕竟是定的,不是今儿就买,这个时代没添加剂,还不能太早买,所以不能买一斤送半斤,但想着开业前三日订,陆掌柜也看着给了实惠价钱。

甚至保证了这会儿订明年的还能更便宜。

铺子卖一两一斤,现在定明年的,可以八钱一斤。

只不过离明年中秋还有一年多,客人也怕铺子倒了人跑了,都是推脱说不着急,再想想。

没人定明年的月饼。

赵掌柜尽了心力,陆云蓁也知道,她道:“这事也不急,慢慢看吧,兴许还有转机。没准送出去之后,别人觉得好,促成了生意,人家一高兴就来咱们铺子订月饼了。”

明年的月饼,不着急定的,甚至过了八月,哪日突然兴起,就来了,这都是没准的事儿。

陆掌柜也道:“一个不成就多问两个,我再试试。”

跟陆云蓁说这些,一是说这事难办,是真的不好办,人五香斋都不会定出去明年的月饼,酥饴斋想这么做,难。

二来表明他的确尽了心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第三,不管谈成没谈成,诉诉苦水都比不说有用,日后谈成了,陆云蓁也只会觉得他能干。

陆云蓁知道难,她今儿上午回娘家,虽然不是无功而返,可是订出去的也不多。送人走礼的月饼永宁侯府已经选了五香斋的,再定吃不完,月饼价钱也不低,不可能买了给丫鬟小厮。

不过陆云蓁母亲尝过之后还是定了十斤,是挺好吃,若是早些,看在味道好又是女儿的铺子,肯定就选这个了。

两个嫂嫂尝过之后也说好,一人定了五斤。

比起赵掌柜定出去的,陆云蓁这些还是太少了。

崔如英看看二人,说道:“三娘子,我要买四斤,一会儿就拿走吧,两种味道各两斤。”

买四斤,送两斤,一共六斤,价钱已经很便宜了。

听崔如英说她也要定,陆云蓁有些诧异,她道:“留着自家吃,还是想着送给书院管事?”

崔家人口简单铺子,铺子有伙计,可若发节礼,犯不着发这么贵的。有这个钱,能买好些肉好些菜,月饼才几块。

陆云蓁能想到的也就这两点,要么带回去自家尝尝鲜,要么就送人。

崔家跟饭堂管事谈过生意,不过只谈了半年的,这马上就过去三个月了,若想再续,得提前说,若书院有这个意思,自然最好,没有就得想法子了。

崔如英道:“想送给书院管事,还有我大哥的先生,剩下的家里尝个新鲜。我想着再让我爹打几个木匣子,好看一点儿,到时候给送过去。”

四两银子,她先垫着,然后再找崔大山要。

铺子的点心都是油纸包的,也还行,但肯定没匣子装着好看。

崔大山惯做木工活儿,上回做的月饼模具,还有打鸡蛋清的小东西都很好用,在匣子上面雕个花啥的,再刻上酥饴斋三个字,肯定也好看。

顺便还能宣传宣传铺子的月饼,写了酥饴斋,人家要觉得好吃,肯定来铺子买的。

而且她发现崔大山还是更喜欢做木工活儿,尽管赚不了多少银子,可是她爹做木活很是认真,远远看着就觉得崔大山很高兴。毕竟做了十几年,哪儿能说放下就放下。

或许日后铺子不用人操心了,崔大山闲着没事儿,还做木工活。

赚钱是要紧事,自己喜欢的事也是要紧事。不必像以前那么累,做点也成。

再说了,崔大山的性子不太适合当老板。

陆云蓁听完点点头,很快,她说道:“你说是不是能在这上头下些功夫,装得好看一点,价钱不变,这送出去也有面子。”

陆掌柜没吭声,但也点了点头。

油纸包的和木匣子包的肯定是不一样,如果别人送给她,陆云蓁也会觉得木匣子包的好看,更贵气。

崔如英不提,她还想不到。

这做生意都是一步一步来,这会儿觉得这个主意好,想着马上可以用上。

崔如英说道:“三娘子说得有理,不过定出去的那么多,这一斤月饼一个匣子的话,那得多少个。这都得提前定,现在跟人定木匣子,怕是有些晚了。

找木匠坊可以试试看,不过不保准能做。”

一个匣子也得好几文钱吧,崔如英上回让崔大山做这个,崔大山知道是闺女要,做的还不多,也没说钱的事儿。

陆云蓁点点头,“也是,如今订出去的都这么多了,那么多月饼呢,就算是没日没夜的做,那也得花好长时间呢,未见得能赶上。”

不过这个主意明年肯定能用得上,这也算是为铺子打算了。

崔如英道:“我爹那儿我可以问问,六块月饼大,可以先打出个样子来,再交给木匠坊的人。”

这样也能打出一样的来。

陆云蓁点点头,“这样也好,你爹那儿边做好了,按市场价买。”

崔家都是本分人家,不能占崔家的便宜。

今日初四,明儿初五,陆云蓁道:“你是打算明儿回去?”

崔如英道:“马上就中秋了,家里也得准备过中秋啦。”

过节买月饼,还得买肉,铺子现在请了四个人,逢年过节总得发点东西,不然别的铺子有,他们没有,说出去也不好听。

崔如英去买,她最喜欢干这些事儿了,铺子里送的月饼不用太贵,也不能差了,得好好选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