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生活日常 第115节(2 / 2)
崔家的孩子是不嫌月饼甜的,普通人家不常吃点心,对这很喜欢,还觉得越甜越好。但酥饴斋的点心却并非如此,甜度适中,增了香味,吃着不腻人。
俩孩子还没见过这么多月饼呢,欢欢喜喜的。
次日早上崔大山又去送了一回包子,今天晚上就不去送了。白日,周娘子和刘婶儿不在,崔如英今儿备饭,就少准备两个人的,不然也吃不完。
因为今日过中秋,崔大山送完包子回来也没咋睡,把鸡杀了收拾了,然后就去铺子了。
刘婶儿不在,儿子也要回来,他得早点过去,崔大山心里还有一件要紧事儿,今天许娘子也回来,这过节的日子,他想让她高兴高兴。
以前没本事,现在有点子本事了。
崔如英也知道许娘子要回来,特意蒸了个不放盐的鸡蛋,别的东西像黄焖鸡盐多油多,许娘子不能吃。
可中秋一家团聚,许娘子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吃呀。
虽然只有一个多时辰,但崔如英觉得已经足够了。钱和一家人在一块不能两全,等到璋哥断奶后就轻省了。
到时候回家守着铺子,还能带六丫。
崔如英打算就做黄焖鸡,买来的两只鸡崔大山全给收拾了,香蕈干也早早泡上了。
家里还有土豆青椒,这个也不难,就是时间久,这鸡一炖就是一个时辰,崔如英估计今儿白日客人应该不少,因为出了新菜,而中秋大多是晚上一家团聚,坐在院中吃饭赏月。
白日不在家,那不正好来尝尝铺子里新口味的包子。
崔如英估算着时辰过去,她到的时候,铺子里还有几桌客人,桌上摆着新口味的包子,每桌上都有卤菜。
崔大郎也回来了,就在后头帮忙。
崔如英没见到崔大山,问了一嘴,赵掌柜道:“说是出去接老板娘了。”
搁以前赵掌柜绝对会心里好奇,然后拐着弯儿打听打听,但如今也是收敛许多。
崔如英道:“那就等会儿,肚子饿了先吃俩包子垫垫。”
崔如英今儿做的是黄焖鸡,蒸米饭,炒了两个青菜,又拌了个黄瓜,也是凑足四个菜,若不够吃,铺子里还有卤菜,也能给摆上。
除此之外还切了两块月饼,到时候一人分一块,也算沾沾中秋的喜气。
又等了一刻钟多,崔如英看着崔大山和许娘子进来。
许娘子脸上带着淡笑,显得整个人分外柔和,崔如英眼尖,发现她娘头上插了个新簪子。
第九十八章 簪子
簪子是银的,簪头是一朵桃花的形状。因为崔如英总在侯府,所以知道她娘哪里变了。
再看看崔大山,一脸笑呵呵,根本不用猜别人,一看就是她爹给买的。
崔如英上去就是夸,“娘,你头上这簪子真好看呀,哪来的?这也太好看了!”
崔大山不大自在地挠了挠头,又看了许娘子一眼。
许娘子头一回戴,听女儿这么说就下意识摸了一下,摸完瞪着崔如英说道:“管这么多干什么,风口站着不知道冷,快进屋去。”
崔如英瘪了瘪嘴,“爹给娘买簪子了,还不让说。”
崔大山赶忙道:“给你和二丫也买了。”
他的亲闺女呀,可快别说了,也不是多贵重的东西。
许娘子也道:“都是人呢,回家再说,快进去。”
她脸上带笑,崔大山又看了一眼,没见生气,心才放下来。
崔大山知道惦记闺女,两个女儿一人买了个小钗子,不大也不贵,打成了铃兰的形状,过节嘛,热闹热闹。
还有给四郎五郎一人买了个面具,也没花多少钱。
给崔大郎他是不知道买啥,缺啥再说吧。六丫还小,也没买。一个是最大的,一个是最小的,大的花钱多,小的还不会说话呢。
早几日崔大山就买好了,路上去接许娘子,许娘子还怪道:“买这些作什么。”
崔大山小声说:“这是打匣子的钱买的,现在铺子不忙,我可以多接点儿木工活。”
他从前也认识些人,就跟铺子里的桌椅似的,他赚的留作家用,铺子赚的和许娘子带回来的,可以都留着买房子。
就是没崔如英找的赚得多,几十文十几文的样子,聊胜于无。
许娘子能说什么,买都买了,接过来簪到了头上。
给许娘子的簪子花了二两银子,崔如英和二丫的小钗子加起来还不足一两呢。
崔大山自己赚的五两银子,这眼看着就花了一大半了。
钱是不禁花,搁以前,五两够一家八口花一年多。
许娘子也嫌花得多,太大手大脚了,可是崔大山又没给自己花,她还能说什么。
再说了,她也是真的喜欢。谁不喜欢好看的首饰,要是说了,以后说不准就不买了。
崔如英二话没说就去打酒了,今儿过节,晚上客人肯定少,大不了崔大郎顶上,让崔大山睡一下午呗。
赵掌柜和李丰收就少喝点,一两杯也不会耽误正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