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生活日常 第139节(1 / 2)

一开始看大半日,到后面小半日,最后就不在璋哥儿面前出现。

开始的时候的确总追两个奶娘,慢慢习惯着,也就不追了。

有几日璋哥儿不用奶娘照料了,府家大业大不假,但不会养两个闲人,所以许娘子二人是不用再做奶娘了。

今儿结了月钱,陆云蓁还给一人十两银子的赏钱,下午让车夫送二人回家。

许娘子这两日已经把行李都收拾好了,在侯府住了一年半,本以为东西不多,可收拾下来零零散散的也有一马。

吃过中午饭,二人就走了,临走前,许娘子还嘱咐了崔如英几句,“在侯府要好好读书,不要乱跑,多听夫人的话,天也冷了,记得加衣……若是,若觉得委屈了,就回来。”

崔如英不走,继续留在侯府读书。

说实话许娘子还不太乐意女儿留在侯府,想让崔如英跟她一块儿回家。都学了一年半了,也能自己认字,那回家了照样可以自己学。在侯府千万般好,那也是别人家,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

但让崔如英继续住在燕归堂,在侯府读书,是陆云蓁的意思。

陆云蓁觉得崔如英年纪还小,怎么也得再读两年书。

若是回去了,在家里帮忙,学得那些也就忘了。自己看书,那得多能约束自身才做得到。

再说了,倘若谁都能自己学,谁还去书院读书呢。

她也和钱氏说了,不过跟钱氏说的是崔如英能帮衬生意,在侯府住着,有事也好商量,省着日日去她家找人。

钱氏性子柔婉,也没说什么,点了头,崔如英这就留下了。

陆云蓁说的不全是假话,崔如英的确能帮衬她,继酥饴斋和小火炉后,今年上半年她又开了间铺子。

这回卖的不是吃食,而是卖些家具摆设,多是崔大山做的。

铺面不算大,一间屋子装好了,把所有家具摆上,进来看的人转一圈儿,喜欢就能定。

崔如英觉得这和以后的样板间差不多。

不同之处在于这些都是手工打的,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改细微之处,家具卖得贵,不过买的人却不少。

崔大山现在也不在铺子了,铺子里是二丫和赵掌柜管事。

他租了间宅子,跟几个朋友做木工活,每个月赚的银子也不少,在今年的四月份,已经还完了欠崔如英的银子。

不仅如此,家里还攒下来些钱,崔如英没打听过,但看铺子的账本还有家具铺子账册,估计着家里现在存了得有五百两银子。

崔大山是琢磨着买一间铺子,不过,一间城东的铺子怎么也得一千两,这还差一半呢,好不容易还了钱,再让崔大山跟女儿借,他也不乐意。

欠人钱的滋味可不好受,终于能睡几宿踏实觉,可不借钱了。

思来想去,打算在城西再开了间分店。

租铺子什么的都是崔大山办的,这马上要开业了,这几日正忙着准备。赵掌柜去了那边,还新招了伙计,那边厨娘是刘婶儿,等许娘子回来了也去那边帮忙。

而李丰收留在了老铺子,新招一个跑堂,管着传菜收钱。

每日记账就二丫来,虽然一开始记得一塌糊涂,不过慢慢熟悉了也能应付下来。

崔如英不禁想,人果然还是得逼一逼。看现在又当厨娘又当掌柜,也做得来。

这样一来老铺子厨房就少了一个人,崔如英问了问,让刘婶儿闺女芸芸顶上了,俩人年纪相仿关系亲近,芸芸又是刘婶儿的闺女,过来做事儿也放心。

几个人的工钱也涨了,赵掌柜如今月钱一两,加上别的能有一两二钱,刘婶儿也是。

李丰收的工钱低一点,八钱月钱,但每日管送包子劈柴挑水,这些都算上,跟赵掌柜的工钱差不多。

如今家里两间铺子,老铺子的生意一直都不错,城西的马上就要开业了,尽管又投了些钱进去,但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能回本儿了,买间铺子是早晚的事儿。

崔大山没打算跟崔如英借钱,就想着先慢慢赚,等赚到了再买铺子,儿女都好,崔大郎也是童生了,崔家可算出了个读书人,这让崔大山的干劲儿更足。

崔如英觉得这样也成,而且就算她爹跟她借了,她这会儿也拿不出来那么多,因为她也欠人钱了,才还完。

年初出了正月,陆云蓁替她留意到一间庄子,八十多亩,要价三千两。

那会儿崔如英手头就能拿出来一千四百两,差的都是陆云蓁借她的。

约定好每月还三百两,六个月还完。

那会儿酥饴斋每月利润她能分三百多两,还有小火炉呢,还这个崔如英是一点压力都没有。

可是三月份陆云蓁又琢磨开间家具铺子,崔如英那时没钱,又冲陆云蓁借了一千两投了进去。

这可是大笔银子。

偏偏一时半会儿回不了本,因为买的木料太贵了,很多都是从南海运来的,什么黄花梨紫檀木,还得给崔大山按件发钱,如今钱终于是还完了,可崔如英手里也不剩什么银子,零零散散的算上,五十两出头。

什么时候回本还不知道,但陆云蓁说了,从账册上看,回本是迟早的事。

因为家具卖得贵,京城这么多人,还有各地的商人,回不了本只是投入太大。当初陆云蓁投了两千两,崔如英投了一千两,光那间铺子装潢就花了几百两银子。

崔如英也不急,她知道做生意有赚有赔,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

就算赔钱也没事儿,陆云蓁都带着她做多少生意了,而且崔大山因为这间铺子也赚了不少钱。

就算全赔了,崔如英也无所谓,毕竟还有酥饴斋和小火炉呢。

今年酥饴斋也不错,前半年新上了两样点心,平日每月能有三百多两的利润,中秋的月饼卖了好些钱,但这刚九月,八月份的账册还没理清,崔如英也不清楚究竟赚了多少。

小火炉的生意是有淡有旺,冬日里生意那是好得不得了,说门庭若市不为过。可天一热来的人就少了,后来崔如英想办法卖了些烤羊肉串,就着酒水一起,但吃得人还是不多,勉强够本钱,但别的就不要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