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2 / 2)

却没想到,此番的春闱前十,文章皆不输于她。

其中更有那么几位,所作文章格外老练,不光文采斐然,所写内容更是获得了一众国子监学正的夸赞。

策论一项上,施元夕确实弱了些许,其主要原因也是在于,她在现代最后的那几年里,都投身于高科技和武器研究中,国学之上未再进行深造。

且她越到后边,思维越是跳脱,很难写出合乎规制的文章。

反而是在现代那般自由的环境下,自由散漫地生长。

是以科举里有人的文章胜过她,在她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

不过比之这个,更有趣的是这些学子的出身。

今次前十名中,有至少六位出身于寒门。

也就是说,各大世家,尤其是魏家耗费了诸多精力后,能够进入殿试的,也没有几人。

这便是肃清科举舞弊弊端后,所得到的结果。

京中对此热议不止,连施元夕所在的兵部,都有人谈及此事。

施元夕只是在兵部历事,如果没有特别宣召的话,是不需要去早朝的。

她听闻旁边的人热议时,也几乎不发表任何的见解,只做自己的事。

就在这等情况下,朝中开展了殿试。

殿试当日,除了皇帝和朝中重臣外,还传了许多的国子监生入殿内旁听,入殿的名单中,施元夕赫然在列。

能够在殿试上旁听的,都是国子监内品学兼优的学子,施元夕入国子监不到半年,就已至甲三级,自然是可以去的。

当然,也不排除是底下的人,刻意将她的名字加上去,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讨好魏昌宏。

总归,施元夕就在这等情况下,再次入了宫。

入宫当日,逢着国子监沐休。

天气彻底转暖,施元夕也换上了轻薄的衣裙。

衣裙是淡淡的红色,胸前绣了些漂亮的图案。

只这身衣裙,乍看之下,似乎没什么不合理的地方,等到入了殿内后,跟在了施元夕身边的宫人才反应过来……

这衣裙的颜色和样式,与大梁的官袍很是相似。

但也只是相似,到不得完全一致的地步。

何况施元夕头上还挽着发髻,戴着钗环,走在人群里,也是格外好辨认的。

来得较早,殿试还没有开始,各大臣都分散在了各处。

施元夕没有跟这些官员交谈的意思,而是在殿内环视了一圈,随后缓声同身侧的宫人道:

“怎不见魏大人?”

“我有要事要禀报给大人,烦请替我通报一二。”

那宫人听了以后,不疑有他,当即应了下来,转身出了大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