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节(1 / 2)

('<!--<center>AD4</center>-->法,没有吕仲明这么多花样,然而转念一想,便道:“那么请问国师,依足本xi_ng后,众生之苦,又要如何消弭?”

吕仲明沉吟不语,吉藏朝台下诸人看了一眼,又看李渊,认真道:“陛下,人生之苦,与生俱来,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是为八苦。”

李渊点头道:“请教诸位大师,八苦如何化解?”

玄奘认真道:“世间之苦,应识而生,无常无我,我们所讲述的是假我,乃是一副皮囊的遭遇,求佛修行,正是为了令这假我随风而散,不再受皮囊的束缚。”

“烦恼俱是菩提子。”吉藏笑道:“烦恼促使一个人为了解脱烦恼,是以修行,求佛,是以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劫化为尘。”

李渊看着吕仲明,吕仲明微微一笑,朝下面百姓道:“辩知苦,感知苦,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不受病痛,怎能知健康的可贵?不因爱而分离,何来长相厮守之福?正因知道我们终有一日将死,方知生之可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生,是以为恒。”

“苦难无须摒弃,修道,不是让你最终摒弃苦难,正因万物有始有终,死生相随,生生不息,一切方有了意义。”吕仲明诚恳道:“没有人会一辈子痛苦,也没有人能一辈子事事顺遂,总是相伴相生,令我等明白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至理。”

吉藏道:“那么请教国师,先前国师才说,人的本xi_ng是向着善与美的一面,此处又说,应对苦难逆来顺受,却是何故?”

吕仲明从容答道:“人之初,一如置身漠漠长夜,毕生修行,正是为了从苦难中发芽,去寻找光照。有光就有影,一如你拿着一盏灯去照耀黑夜,不管灯放在何处,始终会有一块黑影,这就是苦难与人心的yi-n暗,yi-n与阳轮转,生生不息,是为大道,二者是为一,方是人之所以为人,何必硬生生将它剥离,达到无y_u之境?”

“修行。”吕仲明道:“是人的修行,贪嗔爱y_u痴,喜怒哀乐,都是与生俱来的本xi_ng,摒弃了任一点,人还是人么?修佛就须出家,出家就须放下红尘,不可婚娶,不能婚配,戒y_u戒本xi_ng,有何意思?”

吉藏:“国师此言明显自相矛盾了,道家不也有言清心寡y_u?”

吕仲明笑道:“清心寡y_u,乃是顺应自然的意思,老子说不争谓之争,是与万物相合,复归天地之意,并非让人断子绝孙。”

吉藏:“……”

吕仲明又朝李渊道:“试想若大家都出家修佛的话,想必过不了几百年,天下就都没人了,众生也都成佛了,剩下个空空荡荡的中原大地,倒是有趣。”

这话登时令人哄笑起来,吉藏眉毛微蹙,左右看看,朝法朗作了个动作,示意他上,法朗便笑了起来,仿佛觉得吕仲明甚是有趣。

“国师高见。”法朗温和笑道:“但修佛,也不一定要出家。”

吕仲明微微一笑,知道正主儿终于出场了,玄奘未成佛不必放心上,吉藏乃是普贤托生,主“行”,而法朗才是主智慧。

“愿洗耳恭听。”吕仲明客气道。

法朗又道:“修佛,是因为众生俱有佛xi_ng,按国师的话说来,也可认为是‘道’,长存于每人心中。”

“求佛拜佛,不一定要出家,而是遵从于自身的愿望而行。”法朗朝诸人道:“修行若是表面上的求解脱,求长生,佛门渡不了你。只有许下自身大愿,籍由修行的过程,令此愿趋于大圆满,才是功德。”

“譬如说参拜普贤菩萨,世人都道得普贤庇佑,事半功倍,实际上普贤菩萨并不会因你前来上三炷香,便令你心想事成。”法朗莞尔道:“修佛学佛,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数人又是一阵笑声,吕仲明微笑不

', '')('<!--<center>AD4</center>-->语,静静看着法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