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1 / 2)

“再不济你还能传师授道。也好过在乡村荒废自己的学识。”

“何况姜子牙都七八十岁才出山。”

南青的一番话让老人顿时深深折服,接受了任命:“草民吴敬,多谢王爷赏识。”

之后南青又问了附近的详细情况,村民们显然没有刚刚那么嚣张跋扈,得理不饶人。

还通过南青得知县城正在招收甘蔗工人,和马路工人,农闲时他们可以去招聘。

村民们知道外面有机会都兴奋不已,终于不用背朝天守着田,他们也能进城长见识。

吴敬还特地将隔壁村缺水一事上报。

南青当即命令村民们疏通渠道,给隔壁村引水,不必担心水量不够,她会拨一笔款给附近修一个蓄水库。以后缺水可以自饮。

解决此事,还获得一个本地读书人。

南青一路上被各种打劫郁闷的心情终于得到改善。

她直接将吴敬带上回县城。

巴巴村的村民们都非常激动,尤其是老人的孙子,被大家拥在中间祝贺:“恭喜恭喜,以后吴大牛就是吴大孙少爷了!”

“老村长能吃上王府的饭,日后岂不是比知府那边的官还大。”

“如果那些收税的再敢过来,我们直接报王爷的大名!”

“对!我们老村长可是有靠山的人。”

只是他们等了一下午都没等到催粮官,衙差也不像前段时间到处打砸搜刮他们的钱财去报税。

村民们还以为王爷特别照顾他们巴巴村。

结果隔壁村,隔壁的隔壁,都是一样的动静。

甚至是整个荒北都没有催粮官吏的身影。

朝廷派来的钦差队伍,根本没像往年那样去岐南北,各县之地,甚至是边羌府,催命似的要钱要粮,不给就罢免几个,或者喊来当地边防军抄家。

抄小官小吏的,抄商户,抄百姓,总能抄满一年的税务。

而荒北虽然地理辽阔,却是大姚最穷最不值得开荒的地方。因为治理成本太大了。

大姚就八千万人口,多数在南边北边地理位置好的地方聚集。

可现在不同了。原本朝廷还不怎么关注此地,因为前太子贬到荒北当雁南王,这块穷地方自然得到关注。

还被特别重点关照。

那就是往年只需要十万两上贡,今年多增加五成,要十五万两。

钦差第一个要接触的就是司农官。

自从司农官上报,雁南王会砸锅卖铁凑够十五万两,不必再去别的地方征收。

当地的县官和衙差,就偃旗息鼓,不再搜刮。因为根本搜刮不出油水,万一逼急乡下那帮泥腿子说不定就举起锄头造反了。

县官和衙差对自己平常鱼肉百姓的恶行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与此同时,邓永祥换了衣服,憋着气在下车前,问南青最后一个问题:“王爷,白砂糖市场乱象,您不打算出手干预?”

南青觉得老狐狸的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她话中有话道:“乱了才能治,不乱怎么治?”

“难道要让王爷直接提前干预,遭大家讨厌?什么都要事教人才能好好吸取教训。”

此话一出。

邓永祥仿佛得到未来什么信号,他连忙表态:“邓府愿意出资八万两抵税。”

“别,你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南青挑明一点道:“本王知道你作为市场的大商人,言行举止一样遭受来自各位同行的观察与窥探,就好比一面旗杆,升旗降旗,都有一个规律和时间。”

邓永祥闻言信心有点稳了:“多谢王爷体谅。我们当商人的很明白,什么叫做重农抑商为国之根本。”

“可为了谋生,不得不拼命赚钱,为此经常不择手段,因而惹得官家厌恶。”

“我们也实属无奈。”

对此,南青直截了当丢给他一个现成的答案:“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和人群都要客观看待,并且理智调控。”

她下了马车。

江幽菲双手抱臂,静静等着她。

两人齐头并肩踏进王府。

邓永祥眼底深藏着一抹思量,他抚着胡须,毫不犹豫转身离开。

管家很快上前:“老爷,您的朋友们已在府中等候许久。”

“你把他们请回去,就说我陪王爷下乡不慎感染风寒,暂时不便见客。”邓永祥答复。

管家刚要走。

邓永祥喊住自己老伙计:“在你看来,雁南王算不算得上一位明主?”

“小的怎敢评价王爷?”管家顿时惊慌失措。

邓永祥若有所思道:“是吗?我看乡亲们都认为王爷是一位爱民如子的主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