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2 / 2)

“当然没有,她看得比我远多了。”南青提起老婆还满脸自豪的样子。

陶金抽了抽嘴。

之后南青就命令陶金去香香馆,刊登关于卖给大梁煤炭的消息与解释为什么卖给他们的前因后果?

舆论方面她不仅要抓,还要教荒北的居民生在和平年代,也要有忧患意识。

陶金十分吃惊,殿下居然没有像传统君主那样愚昧百姓,反而是开化百姓。毕竟在她看来,这件事告不告诉百姓,百姓都不懂得国家大事。

又何必浪费时间呢?

不过尽管疑惑,她还是去照办了。

不出意外,下午香香馆联系各大说书楼的掌柜,掌柜通知说书先生们插播关于大梁商务团买卖煤炭一事。

一个古代版的新闻联播就这样诞生了。

镇北府的居民们作为舆论市中心,自然收到的影响最大。

很多人刚下工回家吃完饭,想着晚上出来听听书,消遣消遣。

结果说书先生在高朋满座后,直接宣布买卖煤炭一事。

果然居民们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倒卖煤炭给梁国?梁国可是敌人?

可当说书先生开始各显神通,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梁国是中原人,是内部矛盾,大草原突人才是外部矛盾,真正的敌人。

外部矛盾大于内部矛盾。还有诸多外部矛盾的利害通通都陈述一遍。

如今大梁抗突,还要抗岛寇,内忧外患,已经无力再与大姚对抗。

这时有抖机灵的人站出来建议:“大梁被双面夹击,咱们为何不能趁机躲回南梁都?再趁机南下,统一大梁?”

直接把说书先生整懵了。

作为春一居的说书先生,他对着文稿翻来覆去,都没找到相应的解释。

顿时陷入两难的境地。

提问的人趁机道:“我看,王爷根本是为了与梁国做生意,才编出故事来哄我们的,大梁内忧外患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咱们刚失去南梁都,凭什么帮他们!”

一针见血的话语,使得原本被说服的居民都面面相觑,认为提问的人所言极是。

说书先生顿时紧张扫向屏风后的掌柜,掌柜自己面对这种突发情况都傻眼了。该如何解释比较好?

就在台上哑口无言,台下的唏嘘声逐渐响起,一道道:吁!类似的讥讽声打趣声响起。

提问的人正是从岐北过来的士子,王伟禾。

王伟禾本来是途径镇北府,再去周天城,然后坐船直接去京城参加科举的。因为镇北府实在太豪华,他没忍住多住了两天。

吃了很多好吃的,喝了很多没喝过的,觉得镇北府的人幸福极了。

可当听见庶族之辈,草民盲流,居然开始插手国家大事,他自然是十分不屑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

同时挑衅晋王的威严!

有本事晋王抓他。

对于这种追求名利的士子,若是晋王杀了他,只会让他出名。更显得晋王是为了生意,无利不起早,才会编词愚弄百姓。

自以为清醒的士子王伟禾甚至还指出:“在我看来,晋王早就利欲熏心,和大梁勾结在一起,他出卖国家利益都要与大梁谋取私利。”

“若不然,怎么不让大姚直接和大梁做生意?怕是晋王根本没与京城那边通气,新帝尚蒙在鼓里,此行为不是通敌卖国是什么?”

此话一出居民们顿时紧张起来。

为士子给晋王扣出卖大姚的帽子感到惶恐。

第59章

对于他们来说晋王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 平常管自己吃的喝的,穿的,住的, 基本没少。已经是上天赐下不可多得贤主。

现在居然有人敢编造流言蜚语中伤王爷。

有人已经站起来愤怒反对他没有真凭实据不能乱说。

有的人则觉得士子此言并无道理, 但他们心里还是相信王爷的。

不希望王爷被人抹黑。

于是没有反对士子的言论, 多数找错重点,急着将南青从叛国的椅子上拉下来。

没想到王伟禾根本不怕这些盲流之辈, 甚至还当面冷嘲热讽:“一群怕没奶的孩子。”

“担心晋王计划被识破,以后没人管你们的死活了。”

“依我看, 晋王发展这个镇北府,讨好你们,就是为了以后卖国你们好帮他说话。”

语气中不乏有羡慕嫉妒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