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2 / 2)

结果大姚十年前就不管他们了。除了往日书信来往,任职调令,其他一概不理。

“要不要这么漠视老实人?”南青见高家只买更低价格的土豆,就代表他没有更多钱再买其他农作物。

高家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无论是哪个时代,边防军都令人可敬。”南青立即撕掉高家打得欠条,然后特批大米,小麦,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他们。至于土豆红薯玉米就当她送给他们。

算是犒劳他们在那么艰苦的地方一守就是上百年。

而低廉的价格,相当于白送。

当她叫刘虎派个靠谱的人押送。

刘虎有些疑虑道:“咱们会不会太擅作主张?万一朝廷怪罪下来如何是好?”

此话令南青握着毫笔的手一顿,她抬头扫了刘虎一眼,再收回视线。

“刘虎,本王之前处事是不是给了你一个不好的错觉?或者信号。”

刘虎挠了挠脑袋,没听明白,他只好道:“殿下,这些年您不是一直选择与朝廷友好相处?大家都以为您已经熄了心思,接受现实。”

不仅是他,整个御卫军八千人都是如此认为。

甚至荒北百姓,官吏,朝廷、皆是认定他们的殿下不会反。

南青觉得需要给手下们捋捋思维,首先就从刘虎开始,她搁下笔轻声道:“一夕之间,一朝之间,最快变得就是人。”

“而人穷则变,变则通。今时不同往日,本王不可能再为了一己私利,而将所有人困在荒北。”

她不要大姚,也不打算将大梁当成对手。

因为根本没有可比性。封建帝王要的是家国。

而她要的是步入工业的土壤。还有打通草根阶级的上升通道与打破世族各种资源权力的垄断。

当然她认为现今的世道,有个强大的家国维护和平也挺好的,本质就是中央集权。同样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优势。

只是统治者阶级之间的不同选择罢了。

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更优越的更适合生存与治理的社会之分。

而刘虎没懂什么意思,可殿下好像不打算继续低调下去。

他反而有些迟疑:“殿下,既然要装就装到底,为何半途而废现在还不是时机?”

“我装什么?”南青好奇自己在他们眼里到底是什么形象?难不成是缩壳的乌龟?

刘虎欲言又止:“就是如果您想回京城的话,可以多等几年。”

南青懂了。手下也有局限性,还没有跳出家国框架。但让他们立马跳出也不实际。

自己也要基于这个框架行事。

她只好道:“其实本王对新帝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从现有的政局找平衡,至于给钱都只是维护发展的空间。”

“既然现在发展空间已经压缩,就没有必要再低调下去。”

“你见过能躲在蚂蚁身后的大象?”

刘虎摇摇头:“属下懂您的意思了。”

随后刘虎出去把南青的话传出去。

起初很多人都不相信王爷会这么做,说不定是刘虎误解错意思。

于是各方派代表询问给东北驻军粮食一事,有没有经过朝廷?

连司农都跑来凑热闹。

显然南青一夕之间的转变,让大家倍感疑惑,不过对南青来说,总比不适应好。

在南青强调是自己的意思。

所有人立即反应过来。

殿下这是要出山了。

很快大批大批粮食借道西北运去东北。这一去可能要大半年,所以派的押粮主事人都是御卫军的尉官。

此消息果然很快传到京城。

新帝怒摔杯子,命严公公彻查是否属实?

严公公哆哆嗦嗦把调查的真相上报:“晋王确实答应了高家低价卖他们一批粮食。”

“这是越俎代庖的行为。”新帝愤愤不平甩袖:“朕要传信给赵国公。”

严公公立马去办,他也不解晋王偏偏在这时摊牌?岂不是自找麻烦?

正好给赵国公一个借口。

然而他们还不知道军事演习的震慑,赵国公此时连去打北草原都要产生顾虑。

因为北下时,他与九万军遭遇一场大雨,导致大部分红衣大炮湿了哑火了。

无论兵仗局的工匠怎么修复,都无法发挥以往的攻击力。

再有京城传来晋王给高家送粮食一事,赵国公原本郁闷的心情瞬间一扫而空。

他仰头大笑道:“老天都要帮我赵家!我赵家果然注定是人中龙凤的顶流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