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1 / 2)

而今天在另一处殿侧,细竹帘子后面还有一位尊客。

要求观摩东黎文士风采的北苍皇帝。当今圣上高坐龙台,三百考生进殿三跪九叩,三呼万岁,大礼之后,便在殿前太监的清喝声里一一入座。

试卷发上,题目已出,大家没有犹豫,开始打开新墨研磨起来。

他们发现这笔墨纸张都是极好的,砚台更是无水自出墨,而且细腻、均匀,丝毫不影响答卷发挥。

写字流畅自然,顿时让他们下笔如有神助般,思路也很容易打开。

这发现让他们有的惊讶、有的惊喜。

但随即不被转移注意力、没有分散心神而能迅速集中精神应考的人,则根据先后不同程度,落入考官们的眼中。

叶子皓只是勾了勾唇,便很快收敛了心神。

笔墨砚台再好,都不如他要写的答案好。

这次到没有谁先交卷、谁晚交卷,差距都很小,因为殿上记时的沙漏并没有给大家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

时间到就必须要交卷,否则做为弃考处理。

交卷之后便是静待,圣上优先看的自然是头榜前十名的卷子,其他人则看其他人的卷子。

那道帘子后,身着黑色绣金龙袍、头戴紫玉金龙冠的冷面男子,也在打量着殿上的考生。

一个时辰后,圣上便出了三道策问,可让人自行出列回答,也可被他点到回答,也可被走出来的老太师或御史大夫点答。

场面问答比较随便,但气氛却凝重而紧张。

毫无意外,叶子皓和颜解元几人是被点到最多的,但回答问题最多的,却是叶子皓。

也难为他对三道策问都有见解,不然就要被问倒了。

而他的淡定从容气度,无所畏惧的心态,也获得了当今圣上的嘉许。

再加上他是所有头榜里年纪最轻的人,又是一路夺魁,自然更受朝廷青睐。

因为这样的年轻士子,好生培养着,将来必是朝廷举足轻重地栋梁之材。

叶子皓毫无疑问被当今圣上钦点了状元。

颜解元被点了榜眼,再加上探花。

这三人恰好就是刚刚结束的会试头榜前三名,也足以证明他们的功名不是偶然所得,更不是运气所致。

他们的功名实至名归。

被点到状元时,叶子皓的表情是惊喜的,但也不至于激动得忘乎所以。

比颜榜眼和另一位探花的激动,已是气度优秀。

三人上前,三叩谢恩之后,便被当今圣上要求他们初八上朝,参与当天朝会,再行放官委任,之后便退出了金殿。

殿侧帘子后,北苍皇帝目光闪动,表情深沉,却静如山岳般不闻不动。

第670章 有担当的男儿

状元,不只是钦点的荣耀,还有御笔亲题的状元及第金匾、皇家御制司定制的状元袍、状元印、册。

虽没有游街、取公主的风光了,但诏书一下世人知,天下闻名荣登史册,便是至高无上的风光了。

当然,这只是属于状元的荣耀,仕途,则取决于放官、放何官、放何地官。

一个农门子弟,不是名门望族,就算是状元,也不可能一步登天。

这一点,叶子皓心中很清楚,因而他毫无野心,一切顺其自然。

而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当他们得到这三个钦封时,也同样得到了翰林院的职衔。

翰林院修撰,正六品。

当然朝廷不会将科举前三名送进翰林院弄个闲职,他们都要回去等待放官。

叶子皓领了状元袍和状元印、册,与另两人一同退出正和殿,便在殿侧候着,也将自己的新袍穿戴起来。

只是互相打量着,用目光交流着,没人敢说话罢了。

大殿里,当今圣上和北苍皇帝都离开了,其他人的放官,当场就由太师等人负责安排了。

两百九十七人,有的在京做官,多入六部司职;有的去了地方,二十八州、几百个县,都离家乡不是太远,但不会安置在本地。

由此也可见,朝廷委官并不是胡乱点谱,而是根据学政司的存档资料,都做过详细评估的。

太师领六部官众早在秋闱之后、春闱之前,就已将东黎各职梳理过,拟出了一份详细的调遣之章,以及去官、留官、升官、降官、缺官细录明册。

当今圣上早已朱笔批示,只等新官登档、各自派遣。

之后众人欢喜谢恩,退出大殿,与叶子皓他们三人道喜,又是一翻热闹。

这时,便有司礼太监领着几个小黄门过来。

“圣上赐状元黄金三百两、绸缎五十匹、文房四宝二十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