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2 / 2)

“杨钰五年前在你家私塾读书,怕是杨恪冤案之后,塾里同窗对他有些不友好,打过架吧?”

叶子皓含蓄地提起这事儿,不敢直下论断,只是以旁人立场在闲谈,也从被欺负变成少年打架。

“确有此事。”谁知许靖言既不奇怪也不否认,当场就解释起原委。

“当初杨恪冤案下判之后,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杨家也是很唾弃的,塾里当年那些个小子,便骂杨钰,一开始杨钰忍了,后来有人骂杨恪,杨钰就与之打了起来。”

“当年我已十五,还是我带着几个同窗把他们拉开的。”

“但一起打架的全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当时官司又已下判,先生纵然明白,也不能做出是非论断,只能息事宁人,将所有人都训了一通,罚抄了三字经,就算了了。”

“当时杨钰受了些伤,第二天便没有来塾里,第二个月就去了城西邝家私塾,这一晃已近五年,我心里确实也挺抱歉的。”

许靖言说起往事又露出黯然之色。

原来他也是涉事人,难怪对杨家的事记得这般清楚。

“杨钰带着杨思昨天在我府中作客,与我家小弟们甚为谈得来,说起往事全是难过,晚饭时小弟便将这些事儿告之于我,今日我才有此一问。”

叶子皓对杨钰说的事已然了解,觉得这许家私塾并没有如他们昨天担忧的教育问题,于是解释原由,不让许靖言误会。

第811章 成立监察队

许靖言听了这才恍然。

早就听闻杨家叔侄倍受城守大人关照,是这府城里特例可以自由出入城守府的人。

再看今天城守大人来找自己询问当年之事,令他亲眼见识到大人对杨家的不同。

“听闻许家是府城第一塾,光是先生就有十八人,开班十二个,一个班却不超过三十个学子,若有人半路进塾,哪怕增开一班,也不会破了这三十之数。”

叶子皓便说起私塾的情况,这是今天不久前欧阳大总管让护卫传来的消息。

“是,祖父希望塾里多出几个才学之士,也更有利金榜题名,若人数多了怕师长照顾不来,而误了学子课业。”

“事实上除了十八个先生,每个班还配了一个秀才随班,负责课业检查、督促练字等内容,而授业先生,则主要负责主课,六艺也会在课余教导。”

许靖言连忙解释私塾情况,心中猜测叶大人为何突然对许家私塾感兴趣了?

突然想起来叶大人刚才说起自家小弟,难道是要为小弟找塾学读书么?

心中有了这念头,他连忙又将课业内容与六艺情况再细说一遍。

“分教细致,对学生也很用心,就不知这城东富家子弟中,有几个是专心读书、致力科举的?”

叶子皓听了很满意,却又提出一问,说明他心中还有疑虑。

教育师资没问题,就怕学习环境不太好,同窗之中若有人仗势欺人,他家小兄弟们仗着人多怕也不会服软。

更何况身后还有他这个城守。

他既怕小子们被人欺负,也怕有心之人亲近利用,他们叶家子弟,可不能给人当枪使。

“大人有所不知,许家私塾立塾规矩,便是不论身家,入塾一视同仁,若无科举之心,只要认真读书也无不可。”

“但若读书应付还破坏班里学习气氛,比如拉帮结派、欺凌同窗、市井赌斗,视情节轻则警告、重则被劝退。”

“就算没有严重破坏规矩,但若无心入仕,到了十五、六岁,也差不多就不会再读了,因那之后的班,都是为科举而设。”

“就像府学,府城读书人若不中秀才,便读不了府学,而各班每月都有一场摸底小考,前十名会公布在饭堂、塾学入口的墙上,让所有人都知道,而各班第一名皆可得一套笔墨,前十则是一刀宣纸。”

“虽说子弟皆不在乎这点钱,但他们在这样的奖励制度下也会热衷名次,读书认真的也就多了,而排在末位的十人,则会被师长叫去谈话,虽不公开,但也是有荣耻之心的。”

许靖言仔细说明许家私塾的情况,虽说邝家私塾也大抵有类似的考核与奖罚制度,但邝家私塾规模没有这么大,师长也没配备这么多。

自然,束修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师资,形成各自的结局循环。

邝家私塾这回能出一个案首,除了私塾本身也很用心,也是乔楠自己更有读书天份与努力吧。

不过此时居于第二的许靖言,却并无不平之色,谈到私塾与读书细节很是坦然。

他的坦然,也让叶子皓很满意,便又谈论了一下塾学的话题,时近中午,另几人也从户房出来,在院中朝这边张望。

“对了,你们最近对户房忙着的事也有了解了,我想尽快组一支监察队伍,就从府学和县学的秀才们当中找,到时配合工房巡察各处垦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