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1 / 2)

郑夫人先看到小吉祥就立刻抱了过去,感慨孩子当初才几个月大,如今都三岁多了。

一转眼,叶子皓把二宝抱下马车,转身就让周家婆媳抢着抱了过去,让叶子皓哭笑不得。

郑夫人这才反应过来,凰丫头可是又生了一个啊。

叶青凰拉着小妹一起下车,和大家都打了招呼,大家这才热闹地进了敞厅。

这边正院大门处有间大敞厅方便待客,两边还各有偏屋,偏屋门朝正院里,敞厅则朝着外面的花园里。

此时厅里点上了烛台,廊檐下也张了气死风灯,便在风雨中也将四周照得亮堂堂,扫了几分寒意清萧。

许德山、夏长生他们领着小厮们将行李按着清单先送到主子们的住处。

王钱氏来请示了叶青凰后,也带着丫环们先去了自己在外院的住处,收拾好后再进来伺候。

这边有先安排过来的丫环正忙着泡茶、送茶点,还抬了几个炭笼进来搁在厅角,让敞厅里变得暖和一点。

叶青凰忙着与周家婆媳、郑夫人婆媳说话,小吉祥和二宝已回到了她身边。

小吉祥还记得周奶奶她们,对郑家奶奶可就一脸茫然了,好在不是当年几个月大时,便不认识,也不会一抱就哭了。

叶子皓那边就和郑先生父子还有周先生去了偏屋说话,他们说的当然是京城局势、朝堂动向。

他们不得空,翠婶子和晴嫂子便帮他们去收拾屋子,和许孙氏照着单子点着箱笼数量。

小妹和叶华霜牵了小铃儿也直奔正院,她们一向是住正院里的,自然还在正院里找她们的屋子。

欧阳不忌派了一个丫环带路,又提醒少年们,这里虽是南方院落,但格局与南华州还是有些相似的,他们还住在梅园。

既然有梅园,那就也有瑞芳居、竹轩、半月斋、明石轩,大家一听顿时激动起来。

这是根据原来院落尽可能在布局上做到相似。

比如选定做梅园的院落,就提前种上了十几株梅花树,就算院子里方位、格局已不一样了,但有梅花又叫梅园,可辨识度就很高了。

这里没有竹风小筑那样的屋子,但一样在梅园附近另一座院子也种了不少竹子。

推了砖墙做了竹廊将院子圈起来,不是篱笆所围,而是长长的竹廊来围,廊下是青石板铺就的走道。

门头一样为竹制茅草屋檐,挂着土质树脂光漆的“竹风小筑”门匾。

第1338章 归属感

瑞芳居是另一头正院的名字,正院往那边外院最近处还有一座大院落。

院外有一处两丈多长、四尺左右宽的弯月型浅水荷池,以直直的宽石板桥连接院落方向,石板桥上方却是一座四方凉亭。

也就是座落在荷池上的四方凉亭为过池之桥,夏天时还能在此纳凉呢。

在桥侧几步远就是院落大门,门头上挂着“竹轩”的牌匾。

虽然与南华州的竹轩不一样,但南华州的竹轩进院后也是有片小小荷池的,过了小桥才走近一片竹林。

所以就算地方不一样,院子座落也不一样,但大致风景都相似,都是尽可能的靠近原来风格而改建了这样的地方,就为了让大家住下后能尽快适应。

不然三年内几次搬家的他们,会很难寻到归属感。

自然,叶重义和叶重信他们在欧阳不忌亲自领路看过去时,立刻就选到了自己的院子。

这些其实不用挑,原来怎么住现在肯定还怎么住,从同样的门匾就知道了。

因而信住的大致起居布置也是相似的,具体的就等主人以后自己添置改变了。

叶张氏也同着叶重信去了另一边正院,做为主院屋子更大,甚至正房后头还有抱厦、抱厦一角有楼梯可登楼,上头是一人高的阁楼,可以放置箱笼、闲置物件,叶张氏见了很是喜欢。

以往只有儿子儿媳的屋子才有这样的地方,如今她的也有了,她也可以时常上阁楼清点她的体己了,如何不欢喜?

“不错,以后住得久了,家私会越来越多的,到时就有得放了。”叶重信上来见婆娘笑得合不拢嘴,听她解释之后也不由调侃地笑了起来。

这两年婆娘打开了心结也就懂事多了,从青华州到南华州都表现很好,没有捅篓子也没有闹腾出事儿来,不然也不敢带她来京城了。

毕竟京城不比青华州和南华州,这里出门就能遇见官,谁知道在何时会得罪谁,又谁知道在何时被人算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