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1 / 2)
温缜关了窗子,将他带到床边,壁炉的火苗炸着星子,他们?倒在床榻。温缜慢慢将他手举起,搁在头顶上,此时两人眉眼的距离极近,近到能看清对方瞳孔里的自己,挺拔的鼻头相触着,呼吸都?缠绕到一处,指腹从耳后慢慢上抚,握抚着他后脑,伸入长发里,再度侧头吻上他方才激烈已破损的唇瓣,两人鼻息从鼻梁骨与脸颊的缝隙里交汇。狄越也吻得急又深,带着这几日冷战憋的气,一道发泄在唇舌相抵相厮缠里。
温缜一边将手抽出来,解扯着他们?的衣物,狄越衣物撕扯下,露出里面练得不?错肌肉。
温缜手掌抚上他精壮的腰,从腹肌上移揉着练得鼓涨的胸肌,无?数次揉抚触摸过掌心依旧流连。
他们?的身体如?同古琴的丝弦,在无?形的指尖拨弄下震颤共鸣。每一次战栗都?似泛音袅袅升起,在紧绷与松弛间寻找着微妙的平衡。呼吸的节奏渐渐与那不?可见的拨弦同步,被每一波振幅托高?,即将在震动起落中奏响乐章的高?潮。每一寸血肉都?在音波的推涌中趋向那个必将到来的、震颤灵魂的强音。
第105章 搞事(三)
景泰二年的正月, 北京城还沉浸在年节的余韵中,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却已是一片肃穆。几位阁老围坐在暖阁内,茶烟袅袅间,神色各异。
“这个温缜, 年节都不?让人安生?。”陈循揉了揉太阳穴, 将四川来的奏报搁在案上, “布政司的案子?还没了结,他?又把重庆事给掀了。”
于谦如今大?权在握, 因为阁老们年龄大?了,都是退休返聘回来的,精力?有所不?济,他?能量高办事快,很多事就揽过去了:“温文约此人, 做事向来如此。不?过他?查出来的那些事, 倒也都是实情。”
“实情归实情, ”他?话音刚落, 户部尚书高谷插话道?, “可这般雷厉风行, 四川官场都快被他?掀了个底朝天。长此以?往,怕是要出乱子?。”
暖阁内一时沉默。窗外传来宫人扫雪的沙沙声,更显得室内寂静。
“让杨问远今年莫入京了,”陈循想着局势开口, “去四川吧。”
高谷闻言眼?前一亮:“杨昭?此人倒是最?合适不?过。”
他?们就等着陈循说这话, 杨昭, 字问远,是陈循的学生?,是汝州人。
杨昭出生?于官宦之家, 父亲官至四品,任湖广黄州知府一十八年。父为官清廉。昭少孤,年十三?父逝,至此两年后,家无儋石之储,一贫如洗。
杨昭自幼聪明,饱读家藏诗书,诗、文、书法俱佳,宣德元年中秀才,入州学。入京赶考落榜,欲回乡再读三?年,却因气岸魁伟、文学该博被当时主考官陈循看中,破例选入国子?监学习,宣德三?年,进士及第。
宣德五年,昭被陈循荐为陕西道?监察御史,巡察陕西、山西等省。
昭走遍陕西、山西,明查暗访,实事求是地撰写考核鉴定,褒奖分明,两地官员皆服,上曰大?善。
宣德九年,帝钦点昭主考顺天府乡试,昭廉洁奉公。同年四川指挥使被谋杀一案,迟迟不?决,昭奉命办理,一讯定案。
正统三?年,母亲病重,杨昭赶赴回乡,母临死前与昭言,“汝能尽忠报国,不?坠家声,我死也瞑目。”
母死后昭守墓三?年,日夜相伴。三?年孝满,为母立碑复回京,得帝王重用。
正统十年,福建加上外受倭寇侵扰,内有起义搅局,天灾人祸更重。因昭曾巡按福建,局势熟知,命昭为福建巡抚总揽福建军务。福建百姓闻清官杨昭来闽,如获父母,夹道?欢迎。
王文却皱眉,杨昭已四十有六,政绩卓然却磋跎多年,六年前才得志当了巡府,如今又要往地方上调,是不?是太缺德了。“可杨昭在福建政绩卓著,陛下不?是有意调他?入京任职?”
“正因如此。”陈循叹了口气,杨昭是他?的学生?,如今比起中央,地方上更缺人。“问远为人刚正却不?失圆融,既能镇得住温缜,又能安抚四川官场。况且...”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窗外,“蜀地如今这局面,非这等能臣不?可。”
高谷会意,补充道?:“杨昭当年在陕西、山西巡察时,就擅长调和各方。让他?以?右副都御史衔巡抚四川,再合适不?过。”
“只是...”王文仍有些犹豫,也不?能盯着老实人整吧,“杨昭以?前往偏远地方调了三?次。”
说好听点是调,不?好听就是贬,现在还这么折腾人,是不?是太缺德了?王文于心不?忍,再三?反思。
陈循摆摆手:“杨问远不?是拘泥之人。如今正是用人之际。”
成吧,王文也不?再多说什么,“内阁拟调福建巡抚杨昭改任四川巡抚,不?日即可启程。”
当夜,一道?加急文书从京师发出,快马直奔福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