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2)
天刚蒙蒙亮,龙庙周围睡觉的人们陆续起来了,人们揉揉眼睛,伸手干抹了两把脸颊,勒了勒裤带,吐出一声叹息,开始准备着当天辰时将要在这里举行的祈雨仪式。
“哎!快来看,标语!这里有人贴了标语!”刚要进庙院的几个人猛然间发现,庙院里外贴了好几张大红纸标语。
顿时,人们一洼声地议论开了:会不会是天书?不是天书,那就是“红标”!肯定是夜里有人贴上的;昨晚一抹黑那阵儿,顶真没有的啊!写的是些什么?快,快叫会长们来看呀……
听到外面闹嚷嚷的,执事堂里待着的会长们纷纷走了过来。李福成喊道:“续仁你快过来,看看这些帖子上写的是些甚,该不是老天爷给咱们下了天书什么的来着?”
众人立刻围拢过来,李续仁指着庙门口的两条标语念道:天有灾,人必忧,民有难,官应救;老百姓跑断腿,不如县太爷动动嘴!
众人听了都说,就是的,你看人家这话说的多得劲,都在理性上啊!官大脸面肯定大,咱穷老百姓巴掌大的一条儿脸,即就是哭天叫地,又有谁听了呢?哪能比得上县太爷,人家说句话,满大街的土都动弹,求神也比我们面子大十倍百倍呢!
李续仁转过身子指着另一棵树上的标语念道: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绥州百姓拧成绳,天塌下来众人顶。
众人又是一阵鼓掌称道,都觉得这些话真是太好啦,多长精神!
李续仁指着庙院侧面一块石碑上的大标语说,你们看这一张:祈雨故事碑上刻,周公美名千古传;问问绥州县官爷,百姓有难管不管?
李福成一听,觉出这些话不大对劲儿,跟前二年城里乡下到处贴的红标,意思差不离,猜想这些标语必是暗地里还在闹红的人所贴,立刻警觉起来,摇摇头连声道:“这话不中听,不中听!官家咱求都求不过来呢,谁还敢这么的口气来质问人家,吃了豹子胆了!”
众人这时又都一洼声地喊叫起来了:这话才中听哩,中听,太中听了!快念念,石碑上写了些什么?这可是老先人留下来的碑文啊!既然众人要听,李福成也就没有阻拦。
李续仁边念边解释着这篇碑文:大清康熙三十年夏四月,天大旱,绥州县令周公闻之,忧形于色。时周公正在返县途中,但见村坊驿津之神,过必拜祝。五月朔十日诣县,则见烟云往来,似行雨状,然又时阴时晴。周公未及就衙,随即宿于城隍神之坛焉。越三日,率僚属及邑之士庶,陟玉虚之巅,步南山之岭,终夜数起,不假寝者两旬余,然仍未见雨。周公慨然曰:无用此稠人为也。于是开屠沽,撤祈坛,约驺从,独宿于城西三十里之白龙庙中,时则六月朔一日
也。是日,赤炎如焚,魃威愈炽,周公闭关减食,祝以三日为限。邑之父老环门而请曰:绥州地面古来十年九旱,非自近始。公始至,一祷而应,民乃有秋。又一年,岁大念,无疠疫夭折,繁霜冰雹之患。今虽旱,尚不苦于赋役之烦,而播迁厥居也,敢请抒虑。周公曰:父老其爱我也。令闻之,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无食无天,何令之为也?其以退诸。文武僚属及绅士历阶前曰:公明于天道也。窃闻山泽之气,蒸而为云;雨,神司之而不能主之。今自黄河东西,无地不赤,无河不涸,公必以一邑挽回气数,其如天道何?周公曰:令何德斯,岂敢妄干神听,以冀幸于莫须有之理乎?夫凡民有罪,宜萃于令,今又何敢惜此一身,而不为万民请命哉!其无劳诸执事。于是,祝而泣,泣而拜,自辰自酉,祝不能辞,泣不能声,拜不能起,虽邑之妇人女子,莫不感激泪下。忽而烟飞云涌,大雨滂沱一日夜,四境之内优渥沾足,邑人冒雨而谢,且请就衙也。周公曰:神之灵也,民之福也,令何力之有?抑闻之,天道变迁,人不可测,今兹地雷未备,骄阳未远,万一雨而复霁,奈吾民何,且吾不敢以怀安为也,默然愈加敬。不移时,谷日隐隐,轰轰裂缺之威,震荡山谷,一雨三日。公回衙,又以快马送报,奏准开仓放粮,并在饥民聚集处给食粥饼,以救周围乞讨者。两月余,燃眉之急解矣。周公字行宇,在任八年政通人和,邑人无不敬重。后之人立此碑,旨在永记周公德政善举者矣。岁在康熙三十五年六月谷旦绥州四邑乡民敬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