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所为何求(上)(1 / 2)
当然,任谁也想不到段延庆的一时念起留下的手札与秘籍,会因为段彧这个穿越者扇动的蝴蝶翅膀而让此宝藏提前重见天日,並且这个所谓后人还是段延庆真正的“后人”。
此时的段彧自然还不知道段延庆的过往经歷,但他从后世得来的段氏歷史以及小说中对段延庆的描述,倒是很清楚大理这个国家並不是史书上所写的那么简单,各方势力明里暗里的爭斗,段延庆的遭遇甚至极有可能不是单一的阵营势力所为……
段氏宗室,爨家、杨家、高家以及已经式微的董家,甚至是三十七部与一直很低调的白家与石家,没有哪一个是省油的灯。
敌对、妥协、合谋、照应……各种反反覆覆的决策对於权贵们来说屡见不鲜,因势利导下的相机而动隨时会让这些势力改变初衷,让本就暗流涌动的利益之爭变得更加复杂。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哪怕是拥有后世见识且拥有ai搜索系统作为金手指的段彧也需要亲自见过、谈过、了解过之后才能较为准確的筛选。
不过眼下最需要针对性分析的则是高家。
按照原本时空的歷史,不出意外的话,现任布燮(宰相)善阐候高升泰在三年后將造反逼迫段正明退位,並自封富有圣德表正皇帝,国號大中,年號上治。
然而,高升泰在当了两年皇帝后又还位於段氏,而段氏也非常诡异的没有追究高家的不臣之举。
这到底又是因为什么呢?
高氏作为权臣篡位称帝,没有大肆屠杀段氏皇室,后来还还政於段氏,这等举动在整个人类政权史上都属於非常罕见的政治行为。
这种罕见的政治行为的后续就是重掌大权的段氏皇室並未清算高氏,而此后的高氏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嫁入段氏皇室,且自高泰明从1096年开始直到1253年忽必烈率军攻破大理,歷任大理相国均为高氏所出。
某种程度上来讲,大理有可能才是第一个稳定实现虚君实相的封建王朝。
宋淳佑四年、大理道隆五年(1244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孝义皇帝段祥兴派大將高禾出战,战死於九河。不幸中的万幸是,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段兴智继位后,大理终於抵挡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段兴智成了大理国的末代帝王。
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兵分东、西、中三路。
忽必烈亲率中路军,於1253年10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长归附,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劝降,大理相国高泰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