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央视专访(1 / 2)

2006年3月的第三个周五,洛杉磯华纳兄弟,彭磊临时工作室。

彭磊推开自己临时办公室的玻璃门,欧洲连续一周的宣传行程让他眼底泛著淡淡的青色。

窗外,华纳片场的標誌性水塔在加州阳光下泛著白光,几个场务正推著《超人归来》的道具车从他窗前经过。

助理玛丽连门都没敲就冲了进来,金色短髮因为奔跑而微微颤动。

“老板,你们国家,央视的人来了!就在楼下大堂。”

她手里攥著的访客登记表上,“中国中央电视台”几个汉字在一堆英文签名中格外醒目。

彭磊正在整理欧洲票房报告的手顿了一下。

过去一个月,《鬼影实录》的票房捷报不断从各国传来,国內媒体也从最初的观望变成了爭相报导。

但央视电影频道,这个他从小看到大的官方媒体,的专访还是出乎意料。

“来了几个人?”他下意识摸了摸下巴,这才想起今早刮过鬍子。

“三个人,”玛丽翻看记录,“一个记者,一个摄像,还有个像是製片人的女士。”

她突然压低声音,“前台说他们带著你们学校的介绍信。”

彭磊的指尖在实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媒体採访,而是带著官方性质的认可。

他想起离家前父亲说的话:“什么时候央视报导你了,才算真正出息了。”

办公桌上还摊开著《魔女》的概念草图,他迅速將它们收进標著“机密”的文件夹。

抽屉合上的瞬间,他瞥见自己北电学生证的一角;那张青涩的证件照上,戴著黑框眼镜的男孩正对著如今西装革履的他微笑。

“请他们上来吧,”彭磊站起身,突然又转向窗玻璃整理了下领带,“顺便让茶水间准备龙井,用我抽屉里那个青瓷罐装的。”

玛丽离开后,他快速扫视办公室:墙上贴著的《鬼影实录》全球票房地图,书架上那本被翻烂的《电影语言语法》,还有电脑旁母亲从长沙寄来的酱板鸭。

这些细节,都將成为央视镜头里“华裔导演的好莱坞日常”。

走廊传来脚步声时,彭磊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透过百叶窗的缝隙,他看见玛丽正引领著三个中国人走来。

为首的中年男子穿著深蓝色西装,胸前的央视台徽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

会议室的百叶窗被调整到最佳光线角度,央视的摄像师正在调试三脚架。

王阳接过同事递来的採访提纲,抚平上面不存在的褶皱。

“彭导,久仰了。”王阳伸出手,標准的播音腔里带著一丝亲切。

“受电影频道委託,《世界电影之旅》这期想做您的专题。”

他指了指胸前的台徽,“国內观眾都很想知道,这位创造票房奇蹟的导演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彭磊注意到王阳的西装袖口绣著细小的龙纹,领带上別著国徽胸针,典型的央视外派记者装扮。

“王记者客气了,”他中文回应,“没想到家乡的媒体来得这么快。”

“台里接到票房破亿的消息就派我们过来了。”

王阳示意摄像开机,红色的录製灯亮起,“您知道吗?北电的师弟师妹们现在都管您叫'彭爷'。”

彭磊闻言轻笑,眼角泛起细纹。这个称呼让他想起学生时代,大家管班主任叫张爷的日子。

“第一个问题,”王阳翻开笔记本,“资料显示您是北电动画系的高材生,学生作品还拿过奖。为什么会选择拍恐怖片?而且还是偽纪录片这种小眾类型?”

彭磊端起茶杯,氤氳的热气模糊了他的面容片刻。“其实最开始,我想拍的是动画电影。”

他的目光越过摄像机,仿佛看向很远的地方,“年初在迪士尼实习时满一年时,我提交过一个企划案,《飞屋环游记》。”

“被拒绝了?”王阳敏锐地追问。

“比拒绝复杂。”彭磊的手指轻轻摩挲著杯沿,“创意总监马克很喜欢这个故事,但製片委员会...”

他做了个无奈的手势,“迪士尼不可能让一个实习生负责上亿美元的项目。”

摄像师適时推近镜头,捕捉彭磊微微下垂的睫毛。“这是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我很理解。”

他抬起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所以我决定先积累资金和经验。恐怖片成本低、周期短,是最快的切入点。”

“但为什么是偽纪录片?”王阳身体前倾,“这种形式在现在还是很前卫。”

彭磊突然笑了,这个笑容让他瞬间变回那个在北电捣鼓实验短片的青年。“因为它最'真实'。”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段家庭录像,“你看这段我表弟周岁宴的视频,摇晃的镜头,失焦的画面,观眾会本能地相信这是真实的记录。”

王阳凑近屏幕,画面上婴儿突然被什么嚇到嚎啕大哭。他倒吸一口气,“这確实...”

“比任何特效都嚇人。”彭磊合上电脑,“观眾越相信这是真的,就越害怕。而恐惧,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情绪。”

当话题转到《鬼影实录》仅1.8万美元的製作成本时,王阳的钢笔在纸上划出一道长长的墨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