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对全息投影的研究(读者意见修改版)(1 / 2)
1994年4月5日,新界科学园的暴雨敲打著实验室屋顶。张德盯著眼前的机械图纸,齿轮组的传动比计算陷入死胡同——按照谢尔盖爷爷给的公式,胶片转盘的转速始终无法达到每秒15格。
“让我看看。”谢尔盖端著伏特加走近,毛衣袖口露出半截褪色的红星纹身。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画了个复杂的星形齿轮:“试试这个,行星齿轮组,苏联人1983年用在米格-29的瞄准镜里。”
张德愣住了。这不是普通钟錶匠能画出的图纸,星形齿轮的每个齿角都標著精確的压力角和变位係数,旁边还有用俄文写的註记:“適用於0.01mm级精度传动”。
列寧格勒的光学工程师
深夜,谢尔盖独自在工作檯前焊接微型齿轮。张德透过门缝看见,老人用的不是修表镊子,而是带显微镜的精密焊台,焊锡丝细如髮丝。更惊人的是,工作檯上摆著一本《列寧格勒光学设计手册》,扉页照片上的谢尔盖穿著白大褂,胸前掛著“高级工程师”徽章。
“您以前是……”张德推门而入。
谢尔盖手一抖,焊锡滴在图纸上。沉默片刻,他从抽屉深处拿出个金属盒,里面是泛黄的工作证:“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列寧格勒光学机械厂高级工程师,1978-1991。”
米格战机的遗產
1991年苏联解体时,谢尔盖正在研发军用雷射测距仪。工厂倒闭后,他带著一箱设计图纸和微型齿轮样品逃到香港,隱姓埋名做钟錶匠,直到被张德的“星光手錶”计划吸引。
“我在列寧格勒设计过最精密的齿轮组,”谢尔盖抚摸著星形齿轮,“直径10mm,传动比1:27,误差不超过0.001mm。”他望向玻璃舱,杨采妮的影像正在齿轮驱动下流畅转动,“你的手錶缺的不是技术,是——”
“是军用级的精密加工。”张德接过话头。他忽然想起,谢尔盖之前说“美国佬的破烂”时,眼里闪过的不是厌恶,而是內行的挑剔。
红星齿轮的诞生
三天后,深圳工厂的铣床发出轰鸣。谢尔盖亲自调试从苏联带来的磨床,金刚石刀具在黄铜齿轮上刻出第一个齿。当星形齿轮装入手錶时,张德听见了从未有过的顺滑转动声——每秒15.2格,误差0.2格,几乎达到电影放映的標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