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珊瑚频率与木星共振(1 / 2)
第76章珊瑚频率与木星共振
港岛,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当日。
张德站在星河岛防御塔顶端,看著联合国舰队的声波干扰弹在珊瑚礁群外爆炸,激起蓝白色的萤光涟漪。那些涟漪竟自动排列成工藤静香的莲微雕图案,仿佛整个礁群正在用生物萤光书写某种代码。
他摸了摸后颈的晶片接口——自毁程序启动后,那里只剩下一道增生的疤痕,却依然能感受到27mhz频率的微弱震动,那是苏联晶片超频运转时的电磁脉衝。
“德米特里,把1994年苏梅克-列维彗星撞击木星的电磁频谱调出来。”张德对著对讲机下令,力量37的手掌按住珊瑚礁监测系统的合金外壳,“珊瑚链的共振频率和nasa公布的彗星信號吻合度超过98%。”
屏幕上,木星撞击產生的无线电波曲线与珊瑚礁的声吶波动完全重叠,而晶片超频导致的脑內幻听中,竟浮现出克格勃密码本的翻页声。
东京,洛克菲勒財团亚洲分部。
亨利·史密斯盯著量子计算机屏幕上的乱码,冷汗滴在键盘上。三个小时前,他们向星河岛发射的声纹破解信號,竟被原封不动地反射回纽约总部,导致七台主机过载烧毁。
技术员递来的辐射检测仪显示,所有硬碟都残留著珊瑚虫分泌的生物导电液——那是星河科技特有的防御標记。
上午十点,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现场。
美国代表詹森举起星图:“我们有理由怀疑,星河科技正在利用珊瑚礁群建立太空监听站。”
全息投影显示,印度洋中心的珊瑚链与1980年代苏联“啄木鸟”雷达站的波束路径完全重合。
张德看著屏幕,智力67正在推演冷战时期的军事档案——1976年,克格勃曾尝试用海底电缆监听木星电磁信號,而《自然》杂誌1994年第371卷证实,海洋表面波可耦合电离层折射的电磁信號。
“所谓『监听站』,不过是珊瑚礁对自然信號的被动反射。”张德的声音通过卫星直播传遍全球,魅力51让他的每句话都带著磁性质感,“就像岩层会记录远古地震波,我们的珊瑚礁只是保存了彗星撞击的声波记忆。”
他调出nasa公开数据,“这些频率早在三个月前就被收录在《国际天文学快报》第47卷。”
雪梨大学实验室,工藤静香突然惊呼。
培养皿中的珊瑚虫正在集体转向,萤光蛋白的波长从450nm(蓝光)骤变为620nm(红光)——那是莲微雕密钥被暴力破解的警示顏色。
她颤抖著插入软盘,声纹资料库突然自动生成三维模型,工藤静香1987年的声纹波形竟重构出土星环的立体结构,每个环缝都闪烁著克格勃档案的加密绿点。
“他们在借我们的声纹解析宇宙信號!”德米特里的声音混著电流传来,“洛克菲勒的目標不是专利,是......”话未说完,通讯器里爆发出刺耳的白噪音,港岛实验室方向的热成像画面中,三个热源突然消失在声纹库的防爆门后。
下午两点十五分,公海走私船上。
全智贤(13岁)蜷缩在毛绒玩具堆里,突然感到电子表錶带发烫。她掀开袖口,表背的莲微雕正在渗出萤光液体,那些菌丝状结构顺著皮肤纹路蔓延,竟在手腕上形成临时的生物电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