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磁脉衝与少女算法:公海要塞的声学防御(1 / 1)
第110章电磁脉衝与少女算法:公海要塞的声学防御
张德的视网膜热成像锁定10公里外的艾萨克舰队,美军1994年部署的“竖琴“emp武器正在充能——其有效射程受限於微波能量衰减,理论上对非核目標的最大威胁距离为8公里。全智嫻(13岁)攥著装有水听器的海豚吊坠,这是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993年研发的鯨类声学监测设备,可採集20-150khz的海豚声吶信號。
“德哥,海豚群在规避10hz次声波!“她指著声吶屏,宽吻海豚正以140khz的高频鸣叫標记emp发射器位置——这个频率与它们捕食时的定位声波一致。张德调出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仿生鱼群“项目数据,300台机械鱼正在模擬蒋勤勤的武术动作轨跡,通过尾鰭振动產生干扰声波,而非依赖生物同步。
“启动声学屏障协议!“
张德按下的並非频率锚点按钮,而是cray-2超级计算机的声学模擬程序。工藤静子1994年专辑《静香》的录音数据被解析为白噪音样本,通过192个甲板扬声器播放,形成宽频带噪声屏障——这是现实中已验证的“以声消声“技术,可抵消emp武器的低频电磁脉衝对电子设备的干扰。
周迅的声纹数据经傅立叶变换后,生成与emp制导频率(3-5ghz)共振的微波信號,通过相控阵天线发射虚假目標。现实中,这种电子战手法被称为“距离门拖引“,可误导敌方雷达的目標定位。纽约监控屏上的莲图案,实为雷达回波的杂波干扰效果,与陈彗琳的舞蹈数据无关。
全智嫻將《济州潮歌》的音频文件输入声纹合成器,生成52hz的低频信號——这是根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1988年研究,可降低海豚应激反应的频率。她並非在“破译海豚语言“,而是通过条件反射训练,引导海豚群远离emp威胁区域。1994年的海洋哺乳动物训练计划(如美国海军“海洋哺乳动物项目“)已能实现此类指令传递。
“它们在寻找声波反射体!“李馥珍指著雷达,海豚群聚集在仿生鱼群周围,利用机械体的金属外壳增强声吶回波。张德的视网膜加点面板显示的“人机协同“成就,实为对训练效率的量化评估,而非超自然的频率共鸣。
emp光束击中防御矩阵时,张德启动的是火山口的气象监测站。1994年的卫星数据显示,星河岛火山活动產生的火山灰含有丰富的导电矿物质。通过向火山口发射声波,引发小规模气爆,將带电火山灰喷射到emp路径上,形成天然的等离子体屏障——这一原理类似现实中的“电离层干扰“,可反射微波频段的电磁能量。
全智嫻观察到的“莲状热流“,实为火山灰云在雷达上的衍射图案。工藤静子的钢琴声被实时转化为声波频率,通过扬声器播放以增强火山灰的带电粒子运动,而非与地核產生共振。
艾萨克启动的“海妖计划“基於现实中的“声学驱鯨技术“,但並非基因融合生物。虎鯨背上的装置是加拿大研製的“声波驱鱼器“,可发射160分贝的高频噪声,用於渔业管理。操作员通过无线电遥控这些装置,迫使海豚群逃离防御区域,而非进行复杂的战术攻击。
陈启明尸体旁的《地球频率学》实为1990年出版的《地球物理声学》,作者为剑桥大学教授,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无关。张德破译的电码指向香港的一家旧书店,那里藏有darpa资助的声学研究论文,而非史前频率密码。
emp攻击结束后,全智嫻抚摸的莲树苗实为普通植物,其“发光“现象是火山灰中的磷化物附著所致。张德调出的防御数据显示,本次防御成功的关键在於火山灰屏障与电子战的结合,海豚群的作用仅为威胁预警。
“德哥,海豚真的能理解人类吗?“全智嫻的问题触及生物声学的核心挑战。张德展示noaa的研究报告:海豚的声吶系统虽复杂,但人类尚未破译其语言。所谓“频率共生“,不过是技术对生物本能的高效利用。
夜幕降临时,艾萨克舰队的残骸上沾满的莲微雕,实为星河公司的防偽標籤,与防御系统无关。公海的电磁异常消退,得益於emp武器的能量自然衰减,而非任何频率共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