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生活日常 第57节(2 / 2)

她坐下问道:“咋吃这个的人越来越多了?”

崔大山饿到现在,先吃了一大口面,这个软乎,连肉带菜,放点醋和油辣子,味道更好。

崔家做的放猪肉和土豆等菜,菜多面多,做一份儿差不多用三两面。

崔大山:“我也不太清楚,都是呼朋引客过来的,焖面配上蒜,偶尔再要些酒。然后点份生煎,吃着比光吃生煎便宜还能吃饱。”

五文钱一份就吃得饱饱的,如果是生煎要吃饱,得花三四十文钱,但焖面就不一样了。

不过生煎是崔记包子的特色,来份焖面,再点一份生煎解解馋就够了。

再说崔大山也觉得这面好吃。

而且吃过的人,再来崔大山还能认出来,好像就是他们说的那个回头……回头客。

估计生意就是这样好的。

崔如英倒觉得有些惊喜,虽然焖面卖得不贵,可是本钱更低。

一斤面七文钱,加水和面,三两面就能做出一份焖面来。除了这个,肉放得少,菜多,用土豆条、豆角、猪肉做底,还放辣椒。

做出来黏糊香辣,土豆绵软入味儿,再算上别的,成本差不多在一半儿。

看着卖得便宜,但是赚的银子也不少。崔如英低头吃着焖面,今儿火有些大,有些面条焖得焦香,都酥了。

崔如英说道:“味道不错,价格也实惠,来吃的自然就多了。我先头还以为卖得不好,想过些日子把菜单撤了呢。”

崔大山跟着点点头,“哎,也就第一天不成,第二天就卖了十多盘。二十那天你婶子来帮忙着,生意比头一天好,后头就下了两天雨,生意也还凑合吧,我想着摆摊儿下雨都不能出摊,开铺子有客人来就行。今儿生意不错,你看我们这会儿才歇下来。”

崔大山说完,又往焖面里倒了些醋。放醋更好吃,更过瘾。

崔如英笑了笑,“那流水呢?”

崔大郎道:“开业头一天晚上生意也不错,一直过了戌时才打烊,收拾好都快三更天了。头一天流水两千九百八十文,第二天流水三千二百一十文,前两日下了雨,生意不太好,但也有一千三百多文的流水。”

崔如英不在,就是崔大郎记账管钱。

对崔大郎来说,这还是一项重任,要把每日花销赚的都记上,不过他没学过这个,也记得笼统,“一会儿把我账本拿给你看看。”

崔如英在心里算了算,算上铺子的租金和其他零零碎碎的成本,利润大约有四成多,但不足五成。

但是架不住崔记包子卖得多,薄利多销。

赚三千二百一十文那日利润就得有一两五钱银子,就算赚得少的时候,利润也有六百多文钱。

这才几日,这就赚了四两银子了,这还是抛去杂七杂八的本钱,这是纯赚的。

崔如英笑了笑,“咱们铺子生意不错呢,都是你们用心经营的功劳。不过晚上到点儿就打烊,咱们别太累了。我常在侯府,娘也不在家里,爹、大哥、二姐,辛苦你们了,这回回来我一定做又新鲜又好吃的。”

崔大郎腼腆一笑,崔大山嘿嘿傻乐。

二丫问道:“啥好吃的,吃猪肉还是吃鸡肉?”

她不觉得辛苦,有啥辛苦的,做生意忙那也是自家生意,做了生意每日吃得还好呢。

包子焖面换着吃,或是吃馒头就卤菜,平日哪里吃的到这些。

光吃炖白菜萝卜好像还是好几年前的事儿呢。

不过总吃也够,二丫更关心三丫给做啥。

崔如英想了想,她还没想好,但肯定吃肉。

二丫催促道:“三丫,你快说呀。”

崔如英道:“吃排骨吧,做两样,一个糖醋一个红烧!饭就是大米饭。而且,我现在不叫三丫了,爹,大哥二姐,先生给我改了名字,我现在叫如英了。”

说完,崔如英又扒了口面,只吃面还不够,还就了小口蒜。

崔大山愣了,崔大郎也愣了,二丫眨了眨巴眼睛,她想得简单,高兴地对崔大山说道:“爹,如英还挺好听。”

她不识字,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就是觉得好听,比三丫好听。

崔大山还没回过神来,叫了这么多年三丫三丫的,叫别的他也不习惯呐。

他道:“咋还改名字了?”

三丫多好听,如英听着不像他们家人。大朗二丫三丫,好端端的,咋不叫这个了。

崔如英解释说道:“先生说我读书用功,如英二字是出自《诗经》,先生觉得好,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盼着我像花朵一样奋发向上,心性坚韧,无惧劳苦。”

这是黄先生的原话,崔如英坐得端正,吃饭也很规矩,崔大山怎么看,都是个听话懂事的小娘子,先生看重她,也在情理之中。

可崔大山心里还是不得劲,他的闺女别人给改了名字。好好的改了干啥,三丫就不好了吗。

崔大郎笑了笑,放下筷子说道:“是不是‘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这句,三妹,先生当真对你寄予厚望,你可不要辜负先生的一番苦心。

爹,先生给改名字这是喜事儿,若是一般学生还不会费这个心呢,他定是看妹妹读书用功所以才如此的。咱们该备上拜师礼,就算先生不收三妹为弟子,礼数也得尽到了。”

崔大郎觉得这个名字也不错,爹只是这会儿转不过弯儿来。

当初和陆云蓁说的话并非全是胡诌,这句话崔如英的确听崔大郎念过,她的名字也的确出自于这里。

没想到崔大郎竟然还记得,也不知是记得清楚还是平日里也有翻阅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