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1 / 2)

当陶金把信件送上来时,南青还不忘问道:“那位管事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陶金语气有些惋惜:“是的,用了您给的消炎药。只是失血太多,医院现今的技术并不能够进行输血。”

南青表示自己知道了。她让陶金回去忙吧。

自己则是拆开信,倒要看看管事是在为谁拼命送信?

当看见蓝铃二字,南青顿时来了精神。

里面不乏是与她争辩的问题。关于公有与私有。

不知道蓝铃是不是有意表现?将公有制的优劣,甚至私有的问题都研究的十分透彻。

可能是环境问题,南青觉得她似乎是依据大梁境内的情况,修修补补了对于公私的双重看法,那就是混合管理与经营,并且以公有为主。

将公营的先进性与私营的先进性融合,依照不同标准和情况使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南青眼睛一亮,总感觉看了蓝铃本土化的公有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为蓝铃在信中说,如今仍旧是私有为天下为代表,公卿帝王是私有典范,尽管帝王与公卿不同,为了自己的家天下需要打通庶族们的上升渠道,和打破公卿的垄断,才能长治久安。

但帝王在私有制仍旧是最大的受益者,这种自相矛盾的悖论,常常使得帝王最后为了自己阶级的利益,而导致改革不彻底。

这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变法改革失败的原因!

因为分配源头,本不该由帝王亲手分配。即便帝王前期再表现的如何英明,终究会背弃草根阶级,选择自己的江山。

最后蓝铃提出疑问:“那么晋王与帝王一般无二,又该如何跳出这个历史轮回的框架?”

极大程度上让南青都陷入深思,她很明白,自己如今做到一切更倾向于社会主义模式,但工业的快速发展是需要资本去推动运转的。

正好涉及公私混用经营双循环模式。

不过就算资本要发展,但中央都必须集权,监控资本。

她立即写下一封回信,关于对未来的设想。

如果她成为皇帝,她将不是王朝意义上的皇帝,会沿用的模式大概只有高考,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改革。

但光靠她一个人不行,她还需要像蓝铃这样的人才。

针砭时弊的政治人才。

当然她不会妄想一步跨越社会主义,期间肯定会有过渡阶段。

可以参考后世的英国,走得君主立宪制。只要生产力发达,能够缓解阶级矛盾。

不过南青并不觉得君主立宪制比中原的封建王权更高级,更不可能存在于中原,因为中原的封建并不是意义上的封建,它实际是中央集权。

像君主立宪制,国王和女王很大程度没有实权,只是个吉祥物。

而中原如果没有中央集权,很快就会导致各地分裂,军阀混乱。所以支持中原发展任何体制的前提,必须是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适用,区别在于他们内部有没有像中原那样的凝聚力。

很显然在现代国家,并没有几个国家能做到像中原这个庞大文明国度的实力。

南青把自己心中的答案告诉蓝铃。

短期内还会是王朝专制,但不再是单独的皇权专制,更不是君臣共治天下,而是自下往上各个阶级跨越卷出来的精英共治。

一个精英共治解决了蓝铃至今为止所有的担忧。

南青与蓝铃之间的来信,让后世称之为女帝女相之间的双英荟萃。

而大梁官兵抄了邮局,抓了几个平日收保护费的地痞,衙差,甚至县令,怎么打听都无法打听到,那日来的人是谁?

荒北奸细又带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离开了?

总之有人似乎非常重视此事,以至于把抓起来的地痞衙差县令,审都不审,当晚处死。

这件事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

而蓝铃知道此事,都只是面无表情地煲着红枣奶茶,等待太微下朝后过来喝上一杯。

因为这将是她泡得最后一杯。也是君臣关系的最后一次斟酌。

之后她既不是太微的妃子,更不是他的臣子。

她只属于自己!

蓝铃双眸闪烁望着刺眼的太阳,脸庞都无比期盼般露出笑容。

“我将是我。”

“再不被任何人定义。”

*

启光帝驾崩的消息传进京城后,举国震动,各地亲王开始蠢蠢欲动,往京城里钻,要替启光帝尽孝守灵。

实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只因启光帝膝下并无子嗣,那么皇位自然要落到兄弟们手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