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2)

一提到同治年间闹饥荒的事,李福成顿觉不寒而栗。那是一段至今令人毛骨悚然的前清旧事。同治年初,陕甘两省暴发了一场持续了十多年的回民反清斗争。为了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清朝官府不惜血本,将无定

河两岸所有庄户人家本来就不多的牲畜粮草,甚至连老百姓家里为年迈人备下的棺木寿衣,全都搜掠一空,用以修筑寨堡关防,充实军需粮秣。那时,整个绥州都是战场的前沿地区,官军和起义军几次交锋过后,庄户人家的牲畜和饲草没有了,粮食被搜刮完了,就连窑洞上的门板窗户,也被队伍们撬走烧火做饭去了。战乱中死去的人啊,那真是多得没个数儿,横七竖八,身首异处,漫山遍野都是。来不及挖坟掩埋,人们只得在山水窟窿里,坑洼沟壑里,破窑烂洞里,把尸体一层层地码成马莲垛子状,最后把口子一封,上面壅些黄土乱石,栽棵山榆树做个记号便罢。这种乱坟岗,村村有,寨寨有,到处弥漫着令人作呕闭气的血腥气和腐尸味儿;直到现在,假如晚上路过这些地方,时不时还会看到鬼火在闪动。

同治初年的那场大难,李福成和高忠义两家之所以能够得以幸免,全凭了李福成的祖上在暗窑里藏下来的几大瓮陈粮。患难之交使得他们两家更添了一层亲近,以后每逢大事,或打窑圈墙,或红事白事,或遭灾遇难,或乡俚要事,两家都能互相帮衬,通气商量,三代人几十年交情不断。

李福成掐着指头算了算,感叹道,快呀,真是快呀,从同治年初到现在,整整又过了六十年。唉,人这一辈子,说慢也慢,说快也快,回过头来看,也没觉出多大的工夫,咱们就已经是七十来岁的人了。高忠义也深有感慨,可不了是,正应了一句老话,“往前照没有边,往后看一锅烟”!

不多时,九谷米绿豆稀饭熬好了。莲莲妈盛了两碗,端给了高家干大和老公公。锅里剩下的已经不多,锅台跟前候着的亮亮看见黄灿灿的小米饭,早已馋得流出了口水。

他奶瞧着,赶快给亮亮舀了小半碗,亮亮馋得咽下了一口憨水,端着碗蹲在了炕沿底下。

亮亮先是喝了两大口,见碗里快没了,便细嚼慢咽起来,舀起半勺儿先冲着鼻子嗅嗅,然后才放进嘴里,生怕几口吞完了,再也闻不到那实在馋得让他流口水的米香味儿。

看见亮亮他妈端上来了小米绿豆稀饭,李福成那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李福成起先担心,今儿可能要出丑,给老拜识端不上来点儿像样儿的吃食,让他脸面挂不住;现在,他的胸脯子挺得老高,乐滋滋的。高忠义自然知道灾年各家的难处,说我又不是外人,吃顿窝窝烩菜咋不行?这年景,粒米贵如油啊!

“看你说的,人说‘好不过拜识,硬不过菜石’,我这也就算慢待你了;喝碗稀饭算个甚,还不够寒碜的,要在好年景里,我拿黄米馍馍捞捞饭,小炒猪肉撬板粉,好好待应你几天,那也是该的。”

见干大碗里的稀饭快要喝完了,门外候着的亮亮妈,故意做出礼让的样子,赶忙过来又要添些;可高干大咋说也不给碗,连连摆手道,对了,对了,快让娃们喝去罢,我好了。其实,按高忠义的饭量说,只是打了个牙祭而已。

回到边窑,亮亮妈把锅里剩下的,给莲莲碗里舀了一勺,剩下点锅底,添了两瓢水,又往灶膛里塞了一把柴,等到锅滚了,接着又在里面掺和了一些像菜又不是菜的藤蔓叶儿,这时才似乎得了闲,默默地站在锅台跟前,看着饭锅咕嘟咕嘟地煮着……

第9章☆、祈雨

第九章

自打邀帖送出之后,福成老汉一直没有消停过。一则因为,邀请了几个庙会的人来议事,该得做一些准备;二则又担心几家会长肯不肯赏脸来,能不能商量出个结果。

第二天上午,福成老汉又约了李续仁和村里的几个人,一起来到离李家老庄五里地的白龙庙,将庙院里里外外清扫了一遍。担心年岁大的人经不住冷窑洞的阴湿,李福成安排大家伙敞开门窗整整晾了两天;之后,几个人又是支锅弄灶,又是扫炕铺席,并从几家凑了些柴炭,生着了灶火,轮流照看着烘烤起来。两三天过后,冷窑里的阴森潮气没有了,李福成这才放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