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2 / 2)

这三首歌的曲调好特别,与leslie以前的作品全然不同,是西洋咏叹调的风格。

leslie说:“戏中的宋丹平是个很前卫的音乐家,故若编作一些很

', '')('<!--<center>AD4</center>-->中国调的歌曲会不适合,于是我作了颇大胆的尝试,略偏重于带少许外国舞台剧那种感觉的音乐,全无敲击部分,更用上了歌剧式的唱腔。”

——都不用听歌,单听他这几句专业的介绍就把人震住了,用记者的描述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三首歌受到了影音界的一致肯定。

宋丹平这个角色与leslie本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作曲、唱歌、演戏,大胆前卫,万众追捧,经历坎坷……

于是又有报道说是为他“度身定造”,leslie对此极为反感:“什么是度身定造?我十分不明白,为什么每当一个演员把角色演得好,别人总说是为他度身定造的呢?他们可曾想过其实是演得好呢?我想除非是演回自己,没有一部戏或一个角色是真正为某演员度身定造的,因为一部戏有很多东西是编剧和导演的idea,演员只能做到很接近角色,但绝对不是角色。”

其实宋丹平这个角色在第一版《夜半歌声》中差不多就是这么个形象,并不是因为leslie才出现的;

至于怎么和leslie本人像到这种程度,我想,或许,一个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爱情,却又风格前卫、不肯向世俗低头的艺术家,在人间的际遇,大抵相仿。

舞台上的宋丹平,虽然承受着保守的官僚们恶毒的眼光和“伤风败俗、离经叛道”的辱骂,仍然被狂热的观众们追随着、爱戴着。

他穿着华美的戏服,潇洒自如地出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深情共舞、拥吻,歌声在富丽堂皇的剧院里长久地回荡。

朱丽叶的棺边,他辗转低徊,痛苦地吟唱,莹莹泪光里,似乎都能听到他心碎的声音。

戏外,他气定神闲地应付恶人的喧扰,在演出结束后含笑谢幕,万众欢呼声中,眼神瞟向台侧包厢里的爱人,不易察觉地微微鞠躬、致意。

“所有的少男少女都崇拜他,但是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人。”这是一个,不应该爱上的人。

他们只能在曲终人散后悄悄地约会,享受只属于自己的时光。

他作曲子送给她,答应每个月圆之夜唱歌给她听,他吻她,与她缠绵,庄重地说永远爱她,“一辈子”。但是,两个人的力量,抵抗不过世俗的压迫。

在他沉醉地弹着钢琴为她作曲时,她已失去自由;在她不顾一切逃向他的路上,他已失去他的容颜,他的舞台,他的艺术生命。

两个打手前去伤害宋丹平那一场,leslie在化妆室内闻声回头,一声京腔京调的国语:“谁呀?”令人叫绝。

而《夜半歌声》给了人们一个惊喜,就是国语和粤语版都是leslie自己的声音。

他后来说:“好高兴能说服导演用国语现场收音,觉得这样才会更具真实感。”

比起国语版来,粤语版的台词稍有不同,而且由于是后配的,少了很多语气词和呼吸声,声音效果也有差异,例如片尾宋丹平埋头在云嫣怀里哭泣的那一句台词“我对不起你”,国语版中确实是埋在衣服里的声音,而粤语版像是捂着嘴说的,果然不如国语版具真实感。

不过leslie的国语腔调偏柔,咬字太正,在指责、控诉的戏份里就没有粤语版那么有气势,有时侯还真不知选什么版本来看才好。

女主角吴倩莲的国粤语台词也都是自己来讲,但其他演员就参差不齐,像编剧司徒慧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