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首试锋芒(2 / 2)

“成交。”张德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对方袖口的新义安標誌,“但试產期间,需要贵帮保护零件运输——尤其是从深圳过来的货。”

下午三时,试產进入最关键的信號测试环节。张德亲自上阵焊接最后一块电路板,焊枪的蓝光映著他眼下的青黑——这是连续三天调试的成果。叶玉卿站在他身后,悄悄將漫画原稿放在示波器旁,shirley杨的能源核心与电路板上的电容阵列,形成奇妙的呼应。

“信號强度65dbm,比摩托罗拉同期机型高12%!”阿杰的欢呼打破了沉默,示波器显示的波形稳定如心跳。山田工程师掏出微型频谱仪,检测结果让他点头:“抗干扰能力超出预期,你们加了独立屏蔽层?”

张德展示电路板背面的铜箔布局:“灵感来自漫画里的古墓机关,每个电容相当於一个信號结界。”他没提这其实是前世见过的军用通讯技术,在此刻的1990年,一切都可以用“创意”包装成商业密码。

叶玉卿趁机举起拍立得,记录下工作檯上的电路板与漫画原稿:“这个设计我们会申请外观专利,就叫『星河核心』——既有科技感,又有文化符號。”

当第一台组装机拨通叶玉卿的车载电话时,张德感到手臂上的光膜微微发烫。四维属性的增长如电流般游走:力量+1(连续72小时搬运调试设备),智力+2(改良电路与商业谈判双重突破),魅力+1(山田工程师的技术认可)。他知道,这些微小的提升,都是未来市值百万亿的基石。更重要的是,试產成功让他获得了进入香港理工大实验室的资格——那里有全港唯一的gsm信號模擬器。

傍晚,叶玉卿留在车间帮忙贴產品標籤,指甲盖大小的shirley杨剪影贴纸,將科技產品与文化ip首次绑定。“我父亲说,泰国正大集团想独家代理东南亚市场。”她的指尖划过电路板上的焊点,“条件是让我担任代言人。”

张德望著她腕间的星河手炼——那是用首块废电路板熔铸的,突然想起第6章在滙丰银行的谈判,叶明辉对他说的话:“年轻人,港岛的商业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深夜,张德在办公室核对试產数据,陈玲抱著新画的漫画分镜闯进来——shirley杨在古墓中用星河手机召唤援军,对话框里写著“天辰电子,信號必达”。

“哥,林先生说第一话的扉页要印试產成功的照片。”妹妹的眼睛亮晶晶的,“全香港的读者都会知道,我们的机器能打通『阴阳两界』。”

张德笑了,接过分镜稿,发现妹妹在角落画了个小彩蛋:shirley杨的手机背面,隱约可见“y.y.q”的缩写——叶玉卿英文名的首字母。这个细节让他想起第7章在半岛酒店,叶玉卿说过的话:“科技產品要有温度,就像漫画里的角色,要让用户记得住。”

窗外,旺角的霓虹灯在雨中闪烁,老金的手下正守在巷口。张德摸了摸口袋里的专利申请书,明天將递交的不仅是技术文件,更是將黑帮、资本、文化与科技编织成网的第一根线。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摩托罗拉的专利律师正在起草警告信,深圳代工厂的模具还差最后一道认证,而范冰冰的自荐信还躺在他的抽屉里——那个谎称十六岁的小女孩,將在未来的娱乐帝国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此刻,工作檯上的八台试產机正在充电,屏幕上跳动的信號格,像极了《鬼吹灯》里指引方向的磷火。张德闭上眼,感受著光膜带来的属性流动,他知道,1990年6月1日这个普通的日子,將成为星河科技的起点——从深水埗的小作坊开始,

当叶玉卿的跑车声消失在夜色中,张德翻开父亲的维修手册,在扉页写下:“焊枪连接的不仅是元件,更是现实与梦想的接点。”窗外,庙街的夜市传来喧囂,而他知道,属於星河的时代,正在焊枪的蓝光中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