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首试锋芒(1 / 2)

1990年6月1日,深水埗工业区的蝉鸣黏在潮湿的空气里。张德站在“星河电子”新扩建的车间门口,望著工人將最后一台二手ibm工具机调试完毕。三个月前这里还是间裁缝铺,如今摆满了从九龙城寨废墟淘来的检测设备,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的杂波,像极了他此刻紊乱的心跳。

“老板,叶小姐来了。”阿强的对讲机在腰间震动,这个曾在旺角修家电的汉子如今穿著统一工装,袖口別著星河logo的袖標,“还带了个日本工程师,说要看咱们的试產流程。”

张德扯了扯皱巴巴的白衬衫,前襟还留著昨夜焊接时的焦痕。叶玉卿的高跟鞋声从走廊传来,伴隨而来的是生硬的日语——她父亲的贸易伙伴终於派来了技术人员,这是获得日本晶片代理权的关键一步。

“张生,这位是松下株式会社的山田先生。”叶玉卿身著米色职业装,领口別著枚微型电路板造型的胸针,“他想看看你们如何用二手设备做出兼容gsm的模块。”

山田工程师的目光扫过工作檯,落在散落的马来西亚电容上,嘴角掠过一丝不屑。张德注意到他的鞋尖无意识地踢了踢脚边的纸箱,里面是从深圳走私来的摩托罗拉次品元件。

“山田先生请这边看。”张德领著他们来到核心工作区,六块手绘电路板整齐摆放在防静电垫上,每块背面都蚀刻著《鬼吹灯》里shirley杨的探险剪影,“我们改良了传统滤波电路,用漫画角色的能源核心作为电容布局原型。”

山田的放大镜停在焊点上,瞳孔微微收缩——他发现这些焊点间距精確到0.3毫米,正是松下內部资料里记载的最优方案。张德心中暗喜,这个细节来自他重生前在华强北拆解过的日系手机,此刻被他移植到了1990年的港岛。

“原料来自哪里?”山田突然问,手指敲了敲那堆杂牌电容。

“初期使用东南亚现货,”张德指向墙角的保险柜,“但我们已和香港理工大合作开发国產化方案。”他打开保险柜,露出半盒日本產rubycon电容——这是叶明辉暗中支援的关键物资,“比如这种高频电容,我们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稳定供应。”

叶玉卿適时递上《鬼吹灯》创刊號,封面shirley杨手持电路板的插画与工作檯上的实物相映成趣:“山田先生,我们计划在漫画中植入贵公司的晶片元素,这是东南亚五国的发行计划。”

山田的態度软化了些,目光落在张德手臂上的烫伤疤痕——那是昨夜调试变压器时留下的,与他年轻时在松下工厂的经歷如出一辙。技术人员之间的默契,有时比商业合同更有说服力。

中午时分,车间突然闯进三个穿黑衫的汉子,领头的鼻环男正是旺角走私商老金的手下。他们踢翻了零件箱,电阻器滚落在山田脚边,嚇得日本工程师连连后退。

“张德,老金说该结保护费了。”鼻环男的警棍敲打著示波器,“別以为傍上日本佬就能赖帐,上个月的五千块,今天翻倍。”

阿强带著安保团队衝进来,被张德抬手制止。他摸出深圳代工厂的奠基图纸——这是上周与东莞电子厂厂长签下的合作意向书,“我们的生產线明天就能试產,首批订单两万台,老金想入股现在是时候。”

鼻环男的警棍停在半空,被图纸上的“星河科技有限公司”公章吸引。张德趁热打铁:“月底tvb会播《鬼吹灯》动画,每台手机都会印上老金巷的名字——旺角的弟兄们打电话报號,一律七折。”

叶玉卿適时递上张烫金名片,星河科技的董事头衔在灯光下闪烁:“金先生若加入,我们的零件採购渠道可以向他开放。”她的语气带著不容置疑的底气,父亲的电子元件帝国阴影,此刻笼罩在这间小作坊里。

鼻环男的態度鬆动了,警棍换成握手:“老金要一成乾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