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和她一起起床(1 / 1)

1993年3月22日,凌晨5点。张德从噩梦中惊醒,手指在床头敲击三下,夏普pc-1500的屏幕应声亮起,12组监控画面如棋盘般在低解析度屏幕上铺开。他半靠在床头,目光扫过每一格画面,唇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这是他耗时三个月搭建的初代监控矩阵,覆盖公司、工厂、城市关键节点乃至竞爭对手的外墙。

红外摄像头下,值夜班的保安正用钥匙打开档案柜。张德瞳孔微缩,调出该保安的入职资料——三个月前通过新义安引荐,档案里夹著一张模糊的全家福。他在心里记下:明日换电子门禁,指纹库只录入核心高管。

老旧摄像机里,三號生產线的齿轮组正在发出异常摩擦声。他调出2025年记忆中该设备的维修手册,手指在键盘敲出指令:“通知陈工,將23號齿轮更换为2:1配比,明早八点前完成。”这台1985年的老机器,即將在他的记忆指引下,效率提升30%。

街角的简易摄像头里,一辆黑色轿车在空置的xx地块前停下。张德认出那是竞爭对手李锦记的標誌,嘴角扬起自信的弧度——后世记忆告诉他,这块地將在1996年成为香港影视工业基地核心,地价翻涨20倍。他摸向枕边的大哥大,快速编辑简讯:“联繫土地署张主任,今晚九点深水埗茶楼见,带齐1987年葵涌码头改建项目资料。”

通过收买的茶水工安置的针孔摄像头,他看见对方高管正在传阅一份合同草案。前世的记忆瞬间清晰:第7条的“设备採购违约金”暗藏文字陷阱,三年后会成为对方勒索的藉口。他拿起红笔,在檯历上圈住三天后的谈判日期,旁边標註:“加入『技术叠代免责条款』,引用1989年《香港商事合同条例》第47条。”

外围摄像头捕捉到工人正在装卸木箱,箱角的“日本精工”標誌让他心头一紧。后世记忆告诉他,这些是即將淘汰的lcd生產线组件,明达却准备包装成“最新技术”推向市场。他冷笑一声,在笔记本写下:“下周召开记者会,提前曝光『crt显示器技术白皮书』,重点標註能耗数据。”

李嘉欣在睡梦中翻了个身,腕间的电子表在月光下闪过微光。张德的目光短暂掠过她的侧脸,又回到屏幕——比起枕边人,此刻他更在意屏幕右下角跳动的股票行情:恒生指数即將在三个月后迎来1993年最大涨幅,而他早已通过澳门的地下钱庄,用化名帐户囤积了50万股和记黄埔。

“叮——”大哥大震动,是工厂陈工的回覆:“齿轮配比已调整,试运行正常。”他满意点头,这个来自2025年的工业记忆,正在1993年的老旧设备上创造奇蹟。下一格画面切到湾仔电子市场,他看见自己安排的水客正在交易摩托罗拉处理器,这些本该用於大哥大的晶片,將被改装成影视剪辑设备的核心组件——比业界早五年的技术布局,正悄然成型。

当晨光染亮窗欞,张德关闭监控系统。李嘉欣的睫毛颤动著睁开眼,他起身时顺手將床头的闹钟拨快五分钟——这个细节让他想起前世妻子总抱怨他“时间观念太强”,却不知道这台闹钟的齿轮里,藏著能监听半径10米的微型麦克风。

“今天去新界工厂?”李嘉欣披著毯子走向他。

“不,去土地署。”他系上领带,镜子里映出他藏在袖口的微型录音笔,“顺便带你看块地,未来我们会在那里建全香港最先进的影视基地。”

她不知道,这块地的卫星图早已在他脑海中成型:摄影棚、后期製作中心、明星培训学校……每个建筑的方位,都暗合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的地价走势。而监控矩阵里捕捉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记忆中编织成网,让1993年的香港,成为他商业帝国的起点。

车载收音机播放著黎明的新歌,张德望著窗外闪过的霓虹灯牌,忽然想起前世对手公司ai研发成功。那时的他被困在数据牢笼,而现在,他亲手打造的监控网络,正成为刺破时代迷雾的利刃。

工厂监控里,更换齿轮后的生產线开始高速运转;城市监控里,土地署张主任的轿车正驶向深水埗;竞爭对手的会议室里,那份藏著陷阱的合同被悄悄替换……所有画面在他脑中交织,形成一张精密的商业蓝图。

李嘉欣的手搭上他的手腕,腕间电子表的el背光明灭,与他此刻的心跳共振。他低头看著她腕间的“12”字凹痕,忽然轻笑——这道印记,终將成为他商业版图上最璀璨的星標,而所有的监控与布局,不过是重生者对时代的温柔绞杀。

当轿车停在土地署门前,张德下车时顺手按了按西装內袋的白朗寧。阳光照亮他嘴角的自信弧度,那是属於知晓未来者的绝对掌控——在这个监控画面闪烁的凌晨,他早已看见,1993年的每一粒商业种子,都將在后世记忆的浇灌下,长成遮天蔽日的帝国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