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1 / 2)

“可她却没有这么做。”

严公公心情复杂道:“不要乱猜。”

其实他心里早就知道,晋王不要大姚。

大姚已经积重难返了。

与其守着一间破房子,不如自己重建一栋房。

方元却看得更深远:“怕是日后连京城的官,才子,都不要吧。”

“他们已经形成权力门阀,要拔除,就统统拔除,这么看来清君侧进来,不仅是接手烂摊子,还可能增加统治成本。”

“让原本已经打好底子的荒北民制遭受污染。”

此话一出。

严公公难免高看她一眼:“解元郎,有些话不该多嘴就不能再讲。”

“你都叫我一句解元,我岂能袖手旁观。”方元对着严公公作揖一下,随后她便转身回了院子。

之后的一段时间,京城流传着田党为太微内作,靠卖国辱权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管百姓死活。

很快京城的米价突然暴涨。

原因是荒北不再给京城提供任何粮食。

京城紧急向其他地方调动,才发现启光四年来全是靠荒北支撑才有的短暂的回光返照。

田相根本不相信缺了荒北,京城和朝廷还不能运转?

于是各地召集人去搜刮粮食,没想到连他们才发现大姚南部遭遇水灾,中部遭遇干旱,早就欠收大半年了。

要不是从西北进口粮食,底层百姓早就起义了。

现在中部南部大量的百姓为了活下去,都跑到西北去了。

西北人口本来就少,就两百万人,南部因为曾经富庶有两千万人口,中部更别说一千多万。

两地百姓靠着一条窄窄的山路,运粮才勉强养活这么多人口。

等搜刮不到粮食的田相,立即让人把今年的商业税收上来,结果一问一个没有,因为商人也跑了。

田相等人根本不知道,打仗会造成资本外逃,严州靠京城那么近,很显然大梁想直接攻破京城,让大姚群龙无首好吞并一些。

商人们不是傻子,留着在京城被压榨,大梁打来又抄家,他们一辈子的心血都可能付之东流。

于是商人们纷纷随着严州百姓逃到荒北。

现在荒北迎来八十万外来人口的冲击,原本各地管事很担心荒北能不能支撑住?或者这些外来人口导致本地人口失去工作。

但让他们松口气的是,来的流民基本加入山地开荒去了。

有了人就有需求,让荒北日益积攒的产量过剩的产品,重新下乡得到一波缓解,大量的布匹粮食糖都在山区卖得红红火火。

不仅没被冲击经济,反而助攻了经济。

这些都有赖于产量过剩的优势,互相对冲弥补了彼此缺粮缺市场的空缺。可以说是完美的双向奔赴。

而外地来的商人都需要先去商务府报道。

经过相关人员的指导,商人们乖乖按照指示行事,不敢像以前那样一到某个地方就急着先买田地。

这些外地商人发现田地居然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荒北公有。他们想买也只能租二十年,到期所有权一样不属于他们。

尽管打击一些靠囤地积累资本的商人,但荒北百姓富庶的钱袋子,让商人们看到新机会。

既然买土地不行,那他们靠卖产品赚钱不就行了。

于是各地五花八门的产品都买到荒北。

荒北不仅没有因此垮掉,反而增加了一层的税收。

如今的荒北一年已经四千万两的收入,加上西北,盘活两年,总共六千万两的收入。已经有了北部江南的著称。

不仅如此草原收入居然也达到一千二百万两。

除了纳税的五成,剩下六百万两,足够草原一百万人口过生活。

要知道老部汗在一年最多八百万税收,到了赛娜女王时期,只是新增三条草原班列,就多了四百万收入。

不过有钱的草原人基本以搬到荒北为荣。

同样让草原贵族们头疼自己的人口流失。

京城内田相见糖业莫名其妙垮了,雪盐也是,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都是效仿晋王的产业都无法存活?

当他质问手下人是否贪污,会发现手下人光是为了扶持产业都快倒贴了。哪有胆子贪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