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在1993年搞区块链的方法(1 / 2)
1993年的港岛,深水埗电子市场的霓虹映在星河科技的铁皮屋顶上。张德盯著12台从香港走私来的ibmthinkpad220笔记本,屏幕上的记帐程序又出现了数据错误。这些1992年的二手电脑,正被黑客反覆篡改交易记录,键盘敲下去的每个数字都像在和空气打架。
“如果每个仓库、每个门市部都有一模一样的帐本呢?”张德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想起上周新义安的李哥在维港码头说:“帐本被海关抄了,整个链条就断了。”他突然抓起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三个圆圈,每个圆圈里写著“港岛”“香港”“曼谷”,用箭头连成三角——让每个地方都存同样的帐,谁改了一个,其他地方都能发现。
这个想法来自他在香港理工大学修的密码学课。教授曾说:“如果全班同学都记同一份笔记,作弊的人会被所有人举报。”张德在“分布式记帐”下面画了重重的波浪线,又在旁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链条——每个环上写著“区块”。
软盘上的“星河链”
1993年的网际网路像没接好的水管,9600bps的拨號速度让数据传输比蜗牛爬还慢。张德和团队想出了笨办法:把每天的交易刻在3.5英寸软盘上,隨新义安的走私船运输。港岛工厂的王师傅每天傍晚都会把帐本数据写成“区块”,塞进电子表包装盒的夹层,跟著货轮送往香港和曼谷。
“每个区块得有个『身份证』,还要写上上一个区块的『身份证』。”张德指著软盘上的二进位数据,教实习生小吴。他在每个区块开头加了16位数字,就像给每一页帐本盖个独一无二的邮戳,再把前一页的邮戳號写在新页上——这样一来,任何人改动中间某页,前后的邮戳就对不上了,这就是最早的“区块链”。
香港节点的阿杰收到软盘后,会用计算器手动验算数据,在传真纸上写“区块有效”传回港岛。曼谷的合作伙伴更绝,把软盘藏在货柜的电子表堆里,隨货物漂洋过海,三天后才能同步数据。
挖矿:蚀刻机的数学游戏
怎么让各个节点愿意帮忙记帐?张德想起在维港码头搬货时,工人们总抢著干有奖金的活。他设计了“挖矿”机制:用港岛工厂的半导体蚀刻机计算特定数字,算对了就能拿新幣“星幣”。
蚀刻机的intel486处理器算一道题需要40分钟,张德把题目写在工厂白板上:“算出以『xh1993』开头的20位数字,第一个算对的节点奖励100星幣。”第一天,只有港岛节点的蚀刻机閒著,“嗡嗡”响了一下午,终於在下班前算出了符合条件的数字。
“曼谷节点收到新区块!”一周后,曼谷的传真机吐出纸条,確认奖励有效。张德在帐本上记下第一笔挖矿奖励,发现蚀刻机算题时產生的热量,正好能烘乾电子表的电路板——这个意外收穫让工厂省电30%。
钥匙与门牌號:每个人的数字身份
如何保证钱只属於主人?张德从电子表的钢印得到灵感:给每个人发两把“钥匙”,一把公开的“门牌號”(公钥),一把自己藏好的“开锁钥匙”(私钥)。
经销商老陈第一次用星幣进货时,张德在港岛总部教他在交易单上用私钥画了个特殊符號(加密签名),然后写上星河的公钥(门牌號)。“就像你在送货单上按手印,別人对照你的签名就能確认是你。”张德用送货单举例,老陈摸著鬍子点头,把私钥写在烟盒背面藏进钱包。
每个节点收到交易单后,都会用公钥“对照签名”,就像班长检查作业是否抄袭,只有大多数节点说“对”,交易才算数。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拨號线上的帐本接力
1993年的跨国通信全靠拨號modem和传真机,张德团队发明了“三天同步法”:港岛节点周一发软盘到香港,香港周三转发到曼谷,曼谷周五传回港岛,形成一个缓慢但稳定的闭环。
最惊险的一次,香港节点遭遇暴雨,软盘泡水了。张德连夜让李哥的走私船加急赴港,在维港的船舱里用手电筒恢復数据。“以后每个节点必须存三份软盘,分別放在铁皮柜、保险箱和洗手间!”他定下规矩,从此再也没丟过数据。
为了让帐本更紧凑,张德把每个区块压缩到1.2mb,刚好装满一张软盘,能记20笔交易。他在软盘封面画了星星標誌,这就是“星幣”名字的由来。
第一次交易:电子表与星幣的碰撞
1993年圣诞前夜,港岛湾仔的电子表专柜迎来第一位星幣用户。中学生阿豪掏出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是他的公钥:“我有50星幣,想买黎嘉馨同款电子表。”
收银员阿芳打开帐本,找到阿豪的帐户,用他的公钥验证签名——那是一串用蚀刻机生成的乱码,和帐本上的记录完全匹配。她在新区块写下:“阿豪转给星河50星幣,购买ljx-01款电子表”,然后把软盘交给当晚的走私船船长。
三天后,曼谷节点收到软盘,值班员用计算器验算无误,在传真上画了个笑脸传回港岛。阿豪戴著新表跑出门时,根本不知道,他的交易已经被三个城市的12台电脑记录在案,成为“星幣”歷史上的第37笔交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