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在1993年搞区块链的方法(2 / 2)
黑客来了:最长链的胜利
1993年除夕,一个自称“黑手套”的黑客篡改了曼谷节点的帐本,给自己转了1000星幣。他以为改了一个节点就能矇混过关,却没想到:
-港岛节点收到软盘后,发现曼谷的区块编號比自己的少1,立刻拒绝接收;
-香港节点的帐本更长,直接把曼谷的错误区块覆盖;
-张德写的程序会自动比较所有节点的帐本,永远只认“最长的链条”,就像全班同学都以学习委员的笔记为准。
黑客气得摔了键盘,却不知道,此时星幣网络已经有50个节点,分布在港岛的15家工厂、香港的20个门市部和东南亚的15个港口,改一个节点的数据根本没用。
软盘里的未来:当技术遇见耐心
1993年底,张德团队在港岛工厂的铁皮墙上贴满了软盘標籤:“星幣帐本第1卷(1-100区块)”“第2卷(101-200区块)”,像图书馆的典藏书籍。他们写下第一份白皮书,用漫画解释:
-分布式记帐:就像三个好朋友各自记同一份帐,谁改了都会被发现;
-区块链:每个帐本页都写著上一页的编號,像锁链一样连起来;
-挖矿:用电脑算题拿奖励,就像帮老师改作业有小红;
-加密钥匙:公钥是门牌號,私钥是钥匙,別人知道门牌號但进不了门。
虽然星幣每秒只能处理2笔交易,虽然软盘存满1000个区块就需要换柜子,但张德相信:“只要像走私电子表一样坚持,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看懂我们的帐本。”
铁皮柜里的密码:1993年的区块链
1993年最后一天,张德站在港岛总部装满软盘的铁皮柜前,听著蚀刻机“嗡嗡”算题的声音。他知道,这个用软盘和拨號网搭起来的系统,速度比蜗牛还慢,安全性靠人工验算,但它藏著一个改变世界的秘密:让互不认识的人,通过共同记帐建立信任。
当2008年比特幣诞生时,人们在中本聪的白皮书里发现了似曾相识的原理,却不知道,15年前的港岛铁皮屋里,一个叫张德的年轻人,已经用蚀刻机的热量、软盘的磁粉、还有维港的汽笛声,写下了区块链最早的註脚。
那些装在铁皮柜里的软盘,那些隨电子表运输的帐本,那些在拨號线上爬行的数据,都是1993年的星星之火。而张德手腕上的旧手錶链,还在隨著他的思考轻轻晃动——那是用第一台蚀刻机的废料打造的,链扣处有个0.3mm的间隙,就像这个不完美却充满希望的系统,留著迎接未来的可能。
中学生也能懂的核心原理
1.大家一起记帐:每个地方都有相同的帐本,谁改了都会被其他人发现,就像全班同学互相监督作业;
2.链条一样的帐本:每一页都写著上一页的编號,改中间任何一页,前后的编號就对不上,像锁链一样牢固;
3.算题拿奖励:用电脑算指定的数学题,算对了就能拿新钱,鼓励大家参与记帐;
4.两把钥匙保安全:公开的“门牌號”让別人能找到你,私密的“钥匙”只有自己有,保证钱不会被偷;
5.不怕坏节点:就算一个地方的帐本被改了,其他地方还有正確的,大家只认最长、最正確的帐本。